莫言二十二日在揚州鑑真圖書館「揚州講壇」演講。
圖/鑑真圖書館青年義工王釗
莫言二十二日在揚州鑑真圖書館「揚州講壇」演講。
圖/鑑真圖書館青年義工王釗
【本報綜合報導】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二十二日受星雲大師之邀,登上鑑真圖書館「揚州講壇」,為「揚州講壇」二○一四年度講座揭幕。這位迷倒世界的「講故事的人」,以特有的講述方式娓娓道來,妙語連珠。莫言的魅力揚州人無法擋,「揚州講壇」全場爆滿,連走道都站滿人。
人被吹得太大 非常危險
莫言一開口就對主持人的嗓音讚美,但對於她引用的讚美之詞,莫言謙稱,「有一些確實是我擔當不上,吹得太大了。」「我們都知道這氣球吹得太大了,可能就要爆炸。一個人被吹得太大了,那很危險。如果沒有足夠的定力的話,他也要像氣球一樣爆炸。」
因為莫言非常清楚,「在中國、在這個地球上,有非常多優秀、偉大的作家,雖然還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不能說他們的作品沒有達到諾貝爾獎的水準,只是他們暫時還沒有得到這個獎。」
莫言也讚揚揚州是個非常有文化的城市,「看看唐詩宋詞裡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揚州也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當年讀那些小說,就知道揚州人很有錢,最有錢的應該是鹽商,所以,揚州跟鹽是密切相關的。
捏造表揚或批評 同樣可怕
莫言描述一九九○年第一次到揚州,當時南方鬧水災,他還在軍隊工作,上級派他採訪水災,等他到時,洪水已經退了,他從南京到宜興、蘇州、無錫、揚州,一路上都沒看到水災。
許多年後,他被戰友寫文章說他當年冒著生命危險,駕著衝鋒舟,深更半夜深入到村莊裡營救被洪水困住的群眾,在報紙上發表。他批評戰友,怎麼能瞎編呢?戰友說,「我在表揚你呢」,莫言說,「捏造的表揚跟捏造的批評,同樣可怕,因為時間長了,也信以為真了。」莫言說,「其實我知道在當今世界上,充斥了很多謊言、謠言,所以我們必須具備一雙慧眼、一對慧耳。」
鑑真大師的心 沒有失明
揚州讓莫言嚮往已久,他說,「當然還是因為有鑑真大師,很早以前,我從唐詩讀到過李白懷念阿倍仲麻呂的詩句。」
二○一○年,莫言受日本奈良的邀請,去參加奈良慶祝建都一千三百周年紀念活動,展覽中有一大部分與鑑真大師有關,特闢一展區,模擬當年日本遣唐使乘坐的木船,在驚濤駭浪中顛簸前進,讓你身臨其境回到一千多年前。
在這樣艱苦條件下,鑑真大師立下到日本去傳道的宏願,真正的不屈不撓,一次一次的失敗、冒著生命危險,官方攔截、海匪打劫、大自然折磨,連疾病也折磨他,最終還是東渡成功。儘管雙目已經失明,但他的心沒有失明,他靠淵博的知識在日本長期傳播佛教。
文化 是人類共享的財富
莫言繼續分享,「有一年我去浙江的一個寺廟,看到了廟宇和寶塔,我說這個很像日本的風格,主持廟宇的年輕長老跟我說,不對不對,『莫言老師,不是我們的廟宇像日本,而是日本的廟宇根本就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現在我們如果要見一座唐代風格的廟宇,在中國很難見到,但日本處處可見。』」
年輕長老的一番話,讓莫言感覺文化實際上是人類共享的一種財富,「當年確實是中國的廟宇建築風格影響了日本,然後在日本建起千萬座廟宇,過了千百年後,這樣的一種文化又回到中國,這一來一回就增加了很多的文化含量、就保存了中國傳統精髓,又添加日本人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文化交流,實際上是個來來回回不斷添加的過程,看起來是照搬模仿、實際上創造的過程。」
如何讀書?莫言撇步讀經典
莫言小時候讀書的條件非常艱苦,而現在的人們面對海量的閱讀資源,反而茫然了。現代人要如何讀書?莫言提出一些建議。
「讀書生活,確實是一個人文化生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的暇餘時間是一個常數。當內容多了,時間肯定變得減少了。」
在莫言的童年時代,沒有電視,電影也很少,只能多看點書。莫言說,那時候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書很少,所以讀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農村普遍貧困,農家裡的書量是極少極少。一個村裡有幾部書,莫言都非常清楚。為了讀這些書,他幫人家幹活,自己用一本書去淘換別人的書,正因為書得來不易,讀起來就特別地認真、特別地投入,抓緊時間。
莫言在童年讀的很多書,裡面很多細節他至今還記憶猶新。後來,書慢慢愈來愈多了,在部隊裡還擔任過幾年的圖書管理員。面對上萬冊圖書,莫言說,「真感覺像頭牛啊,一下子跑到了菜地裡。到底是該吃蘿蔔?還是該吃白菜?無從選擇。東一口,西一口,反而讀書的質量不如以前高。」
現在書就更多了,莫言每天要去買書,光別人贈送的,就讀不完。所以,莫言也一直在思考:當今這個時代,面對著浩如煙海的讀物,還不包括網路上的,時間又有限,該怎樣選擇?
莫言指出,「這麼多的書,而且每個人的審美觀都很狹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趣味。我推薦的,別人未必喜歡,對別人未必有用。後來,我也想了『偷懶』的辦法,三個字—讀經典。因為經典是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是經過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閱讀,才獲得了它們的經典地位。」
「所以,我覺得如果把這些被肯定的經典,讀十分之一就可以終身受用;假如能讀五分之一,這個人的文化修養肯定會很高;假如你把所有的經典都讀一遍,那就可以拿起筆來寫經典了。」
和星雲大師談話 莫言:莫大榮幸
去年,莫言被星雲大師特聘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榮譽文學家及駐館作家,也是佛陀紀念館的首位駐館作家。莫言特別珍惜和佛光山的緣分,也曾說過,因為「佛光」這兩個字,讓他覺得很溫暖。
莫言表示,在很早前就知道了星雲大師,很早前就讀過他的書。在一九九○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做訪問學者時,聆聽過星雲大師的演講,莫言也多次去台灣,其中去過佛光山的南華管理學院,那裡展示了很多善舉、書籍。佛光山在台灣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莫言深感敬佩。「去年二月,星雲大師前往北京,特別約我見面。一見面,大師就送我一串佛珠,我一直戴著,很香,戴了一年多,還能聞到一股香氣。很多人說,這是沉香木。大師說,希望我去台灣,去佛光山參觀、作客,我當然願意去,我當成一次開悟,開啟心智,開拓眼界的旅途。果真不虛此行。」
星雲大師對很多問題的思考,莫言說,事實上是人類最終極的問題,比如和諧,人性的和善等等,都發人深省。星雲大師也說了很多琅琅上口的口號,立刻被實踐、行動。宗教裡很多道義很深奧,星雲大師卻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言語提煉出來,傳播給廣大信眾,幾十年如一日,宣傳佛教,改善社會,改善人心,確是人的典範。莫言感佩說,「能夠認識星雲大師,能夠和他一起談話,是莫大的榮幸。」
莫言印象
低調謙和 大家風度
莫言登臨《揚州講壇》,揚州人可是「望穿秋水」。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並沒有過多的曝光,而是一如既往地低調生活。回想到二○一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那天,全大陸媒體、文學愛好者都在翹首以盼時,他卻在山東高密老家,陪著父親吃了頓簡單的晚飯。
莫言說過,他的低調是發自內心的。你讓他狂,他也狂不起來。而在他主講的《揚州講壇》中,他所表現出來的正是一種真正的低調謙和。
講座中,莫言似乎有意迴避自己最擅長的文學領域,而是帶領著觀眾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心靈洗禮。而他冷不防的幽默,又讓人會心一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說,和夫人出行,看到老人摔跤,他竟阻止夫人去攙扶。結果,對方登門拜謝時,他「慚愧」地不敢出門。
敢說出這樣的故事,就讓你不得不佩服莫言。他原本可以不提,但是他卻勇於在大眾面前,以自己的事例做教材。這樣的莫言,正是大家風度。
莫言妙語錄
●我們都知道這氣球吹得太大了,可能就要爆炸。一個人被吹得太大了,那很危險。如果沒有足夠的定力,他也會像氣球一樣爆炸。
●去年我去佛光山與星雲大師有過五次以上交流,星雲大師也給我開了很多的悟,可惜我沒有慧根啊,如果有慧根的話,我現在也差不多快立地成佛了。
●在北京地鐵上下班高峰時,你去看看,都不用自己走,擠到地鐵上去。在那種情況下,你再拿著書讀,如果不是想特別表現什麼的話,那就是神志不太清楚。
●如果我把劇情比較詳細透露出來,可能我還沒寫完,他的劇已經上映了。
●我說批評要實事求是,表揚也要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