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雄
占領立法院已經是第三個晚上。在傳說凌晨四時到六時會有警力大規模清場的同時,深夜的青島東路、濟南路和中山北路有愈來愈多的民眾前來聲援。大部分的人都像我一樣,也許離開工作崗位或學校,走進時風時雨的夜裡,不一定頂著學生身分,但眼中都燃著焦慮和希望。
在立法院內占據議事廳的被稱為「內場」,而在馬路上包圍著立院出入口戍衛警力的,則稱為「外場」。在來之前,心中一直有個聲音,質疑出席這場公民運動的正當性:「雖然國民黨粗暴片面地宣布服貿案送入存查,但是衝入國會、破壞公物怎麼說都還是犯罪……」就像小學老師諄諄告誡的:「即使有理,動手打人就是不對。」
在濟南路和青島東路上各有兩個舞台,白天時,許多教授和社團上台發言,提供聽眾更多論述武器和知識;夜黑了,參與者輪流上台,只要先登記就可以發言。多元成家的、反核四的、反都更的、想台獨的……現在的局勢,讓厭惡執政當局的人們串連在一起。
席地坐著,我問隔壁的年輕人從何而來,為何而來。有人分析了服貿通過的利弊給我聽,有人從議會的程序不正義說起;在大方向大家都有共識,但多元異質的聲音和思考卻從未停過:有人反對「服貿」本身,可能著眼於中國因素、開放造成的產業衝擊;有人反對「黑箱服貿」,認為簽約不可避免,但至少要在人民的監督下重來……
而自發組成的「糾察隊」,不時穿梭在我們之間,收垃圾、發放物資,提醒我們保持路線讓義工醫療隊在緊急狀況發生時通過。夜晚的立院外,看起來像大型的校外教學──人們三三兩兩圍坐在一起,討論看法,吃著點心。「要是警方真的大規模清場,被抬走時記得放鬆身體,不要抵抗。保持沉默,但是可以連絡義務幫忙的律師」糾察隊發的傳單上,提醒了我們注意人身安全。
我不知道「暴民」在哪裡。半夜確實有飆車族燃放煙火,或叫囂地穿過馬路,但是他們在闖進人群之前,就被阻止了,我看到警察和人民合作攔下尋釁者。
身著輕便雨衣的年輕人,對著看起來也很年輕的員警說:「您辛苦了。」
如果你也在現場,就會知道「媒體操作」是怎麼一回事。事情絕對不是新聞台聳動的跑馬燈標題描繪的那樣,但也不完全是臉書或電子布告欄形容的那樣。
昨天中午我離開時,民進黨已經開始動員,看到一輛輛遊覽車由各地載來阿公阿嬤,他們手上舉著綠色小旗,對我們說「加油」。我知道綠色勢力會藉機奪取版面和運動能量,但同時也理解未來很有可能,這事要落幕還是得靠國會裡的立委,街頭運動和在野黨雖利害相關,終究是互相利用──雖然以一場運動而言,也許不算壞事。
我沒把握說服那些只看新聞的人,我們會做出這樣「違法亂紀」的行為是因為這議題太重要,值得去犯險。但很高興台灣社會出現更多討論的聲音,名嘴或主播把網路上整理好的議題「懶人包」(把事件時間、議題重點和正反意見都羅列的整理文件)全國播送。
就因為沒有像《看見台灣》紀錄片那樣的俯瞰全景,我真心希望大家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聽、去感受和思考。即使不認同,到現場走走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