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
「垃圾」在一般人的眼中,是不整齊的、髒汙的物品,甚至包括未曾或極少使用到的閒置品。而且再大的空間,也容納不下快速成長的閒置物品,終致泛濫成災。同樣地,人的心識活動也好像流水而從未暫停過,一件事件所引發個人內心的波動,也因其在思惟與言行慣性上的差異而有種種的不同。最大的問題是,自己從未察覺到前念與後念有多少的轉變,就有如滾雪球般,終至誤以為自己的念頭完全沒有變,因此人世間朝令夕改、出爾反爾的戲碼經常上演,就連文字記載,都會有被曲解的可能性。
又佛典說:「人有上、中、下。愚人者見他得樂,心生苦惱;中人者己自苦時,知苦;上人者見他樂時,心生快樂。」對大眾沒有關懷心的人,會嫉妒別人擁有任何的歡喜或富貴,想盡辦法將事件的紛爭或誤會愈搞愈大,卻忽視或看不清問題的核心所在,故心生苦惱。中等人只關心自己的小權小益是否受損,看不到更大權益獲得的可能性而痛苦;上等人卻歡喜看到大眾皆能獲得歡喜,是站在超越種族、社群等的宏觀;而非少數人或主流社群的短暫獲利。
總之,佛教關懷人世間大眾的利益;而非只專注於個人心靈的解脫。心智的自我鍛煉與潛能開發,只為了福利更多的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