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植物禪】 「口感」語彙的出現

文與圖/白石莊主人 |2014.03.14
1295觀看次
字級

不知從何時開始,日常使用的語彙中出現了「口感」這樣一個詞?想必是衣食飽足年代才出現的吧?吃都吃不飽的年代,有東西得以裹腹已是萬幸,還強調什麼口感不口感?

就為了「口感」這兩個字,農業研究單位、農業科技人員和富有實驗精神的農人們千辛萬苦努力研究,使得各種農產品得以一日千里獲得改良,創造了消費者無盡口福;而沒有被改變(改良?)的瓜果蔬菜甚至稻米,都一一被打入冷宮,淪為無人聞問之物。每一個人的味覺需求,就這麼「回不去了」。

當我偶爾走到一個比較「自然」、比較沒人經營之地,看見被冷落已久的古老果樹:古早滋味那種酸中帶澀的土芭樂、酸得讓人下不了口的土楊桃、苦澀澀的土蓮霧……我總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這些東西,陪著像我這樣年紀的人走過我們的童年,當我們還在孩提時代,視幾粒土芭樂真有如人間之最美滋味,沒想到曾幾何時,自己的嘴巴被養得如此之刁,何以致之?

富裕教我們迷失了味覺。我們以為得到了人間之最美妙好味,卻失去了品嘗大自然盛宴的能力,得與失,如此強烈並存。

於是在人們不屑一顧的土芭樂樹、土蓮霧樹上,我們只能看到松鼠跳躍、鳥雀啁啾,大自然在此得以保持大自然之味以餵養大自然子民。

我們則被悄悄排斥在大自然之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