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日常使用的語彙中出現了「口感」這樣一個詞?想必是衣食飽足年代才出現的吧?吃都吃不飽的年代,有東西得以裹腹已是萬幸,還強調什麼口感不口感?
就為了「口感」這兩個字,農業研究單位、農業科技人員和富有實驗精神的農人們千辛萬苦努力研究,使得各種農產品得以一日千里獲得改良,創造了消費者無盡口福;而沒有被改變(改良?)的瓜果蔬菜甚至稻米,都一一被打入冷宮,淪為無人聞問之物。每一個人的味覺需求,就這麼「回不去了」。
當我偶爾走到一個比較「自然」、比較沒人經營之地,看見被冷落已久的古老果樹:古早滋味那種酸中帶澀的土芭樂、酸得讓人下不了口的土楊桃、苦澀澀的土蓮霧……我總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這些東西,陪著像我這樣年紀的人走過我們的童年,當我們還在孩提時代,視幾粒土芭樂真有如人間之最美滋味,沒想到曾幾何時,自己的嘴巴被養得如此之刁,何以致之?
富裕教我們迷失了味覺。我們以為得到了人間之最美妙好味,卻失去了品嘗大自然盛宴的能力,得與失,如此強烈並存。
於是在人們不屑一顧的土芭樂樹、土蓮霧樹上,我們只能看到松鼠跳躍、鳥雀啁啾,大自然在此得以保持大自然之味以餵養大自然子民。
我們則被悄悄排斥在大自然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