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飛鴻 海外佛子朝聖心情

慧顯法師  |2014.03.12
1298觀看次
字級

駐守在印度,我常常有機會帶信徒到聖地去朝聖。雖說每次的朝聖路線都大同小異,但每次到聖地我都有不同的體驗。第一次到聖地是在一九九八年,我在印度受三壇大戒的時候,因為是第一次,又是初發心菩薩比丘,震撼力非常的大。心中有種「遊子終於回鄉了」的悲欣交集感。「悲」的是,我何以業重如斯,不值佛世,至今尚在輪迴生死,煩惱無量;「欣」的是,我雖不能親見如來,但何其有幸今生得以學佛出家,聞法利生,還算是沒有白來這世間一趟。

第一次朝聖,我記得我百感莫名的痛哭流淚,內心情緒非常複雜,但哭完後感覺身心清涼,猶如獲得新生。

當我再度踏上聖地的時候,已是相隔整整十年後的二○○八年了。這十年當中,感謝家師星公上人及常住不嫌棄,給了我很多的教育和成長,這些經歷和磨練,使我成熟了不少、成長了許多。尤其是在職事生涯裡,必經的「人我是非」中,行「無我自在」的修練,更是感觸很深,體會到「是非何必爭人我」,能安安份份的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福報。在而立之年,帶著這份體驗到達聖地時,心情是平靜的、心念是平和的,除了宗教的感動以外,多了一份吉祥的感受。第二次的朝聖,我依然是百感莫名,但不再流淚,而是在不斷的向佛陀祈求力量與智慧,讓我能為復興印度佛教盡點棉力。

那次之後,就是從朝聖者到帶領朝聖團領隊的身分更替。這樣的改變,一開始是有壓力的,因為自己朝聖,只要自我對話,可以非常放縱,任由自我的情感去跟佛接心、與佛感應道交。但帶團當領隊,就必須多少放下一些自我的感動,隨時隨處、全心全意的照顧信眾是否有感動。

當領隊護信眾

我記得第一次帶的是馬來西亞信眾的朝聖團,當時費盡了心思、絞盡了腦汁的為他們講解聖地的典故和佛陀應世的故事,深怕哪裡講得不夠清楚、不夠完整而無法讓他們與佛相應。從自我感動,到希望別人也感動的期待的壓力,慢慢的隨著帶團次數的增加,也變成隨緣隨喜的隨順自在了。儘管如此,我還是百感交集,深深體會到佛陀的「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隨順眾生的智慧力。

這次我又帶團去朝聖了。跟以往不同的是,我帶的是「佛光山印度佛學院」的沙彌同學。其實,這並不是沙彌第一次朝聖,他們在二○一二年尾,就曾跟隨長老心定和尚的「印度萬緣法會—佛陀聖地朝山團」朝禮了八大聖地。但那次是跟著一百人的大團體一同朝聖,因此,我並沒有把重心放在他們的身上,他們也只是隨團多聞薰習而已。

領沙彌訪石窟

但這次的「佛教石窟」之旅,是特地為了讓沙彌體驗信仰的力量、佛陀的偉大、祖師大德的慈心悲願,以及「走出去」增廣見聞而設計安排。自覺這次是我多次朝聖以來最認真、最用功,也是最用心的一次。我在出團前,很認真的規畫每天的行程,記下所有的注意事項,甚至把個人的必需物品,盡可能的為沙彌寫到最詳盡。每天利用備課、教學和行政工作之餘,用功的準備我已經滿熟悉的聖地功課,並且作筆記、背典故;乃至於我召開行前會議,很用心的依每個沙彌的能力、專長來分配工作,期許他們從分工合作中學到如何舉辦朝聖團。

這次的朝聖之旅,我一樣百感莫名。因為看著沙彌一天天成長,學習各種技能、累積各種福德、建立正確觀念,我多麼期盼他們更勝於藍,將來荷擔如來家業,做到家師星公上人對他們勉勵:「光大佛教,捨我其誰」。我,百感莫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