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令人著迷處,在於不限時空,一再咀嚼閱讀,仍不失其真實情味。一場「畫破時空一百三十一年,橫跨一世紀的《呂碧城文學與思想》新書講談會」,在佛光山台北道場六樓法雲堂舉行,吸引逾五百位文化愛好者。
主講人《聯合報》副刊組主編楊錦郁,曾任《人間福報》藝文組主任、出版社編輯,並獲中興文藝獎章、中山文藝獎,加上與談人佛光山美國西來大學執行董事暨文學博士依空法師、主持人《人間福報》總編輯妙熙法師,三人探討清末女詩人、中國女權先驅者呂碧城,於晚年皈依佛教、翻譯經典的傳奇一生,論述精采,讓這場在婦女節登場的活動,意義不凡。有興趣者可透過楊錦郁博士《呂碧城文學與思想》一書,好好認識呂碧城。
依空法師:佛教傑出優婆夷
《呂碧城文學與思想》一書,具有佛教的女性觀,呂碧城是優秀的文學家、女權家、企業家,她出生在動盪的時代,幸而本身有很好的內在因緣,成就不凡的一生,如同佛教史上諸多智慧型女性,如勝鬘夫人、妙慧童女等。
呂碧城家中有四姐妹,包含她出了三位校長,呂碧城擔任北洋女子師範校長時年僅二十三歲。依空法師強調,女子受教育對家庭的下一代非常重要。
提到呂碧城學佛的因緣,依空法師表示,是緣於她對生命的感悟,在接觸淨土宗、唯識學後,還把佛經翻譯成英文。一九三○年皈依佛教,在國外做了二件事,其一寫書救護動物,其二推動素食文化。呂碧城發現西方雖愛護動物,但也只是免於被屠殺,佛教吃素是為長養慈悲心,愛護動物,尊重生命不殺生。
依空法師提及,呂碧城面對的是苦難時代,生命軌跡與弘一大師有相似之處,在苦難中鍛煉,生命非常精采,從絢爛歸於平淡,是繼李清照之後,最後的一位女性詞人,也是佛教傑出的優婆夷。
依空法師最後以「文字般若」四字,為呂碧城定調。
楊錦郁:用筆宣揚戒殺護生
楊錦郁表示,選擇呂碧城為博士論文,主要是她們第一份工作都是文學編輯,並且熱愛文學。呂碧城不僅倡導女權,也非常富有,愛好出國旅遊,很能施捨經常手散千金,到了晚年甚至施盡所有財產。她為撰寫這篇論文,試圖接近呂碧城的心,在百般思量後,終於決定和呂碧城一樣受菩薩戒。楊錦郁表示,呂是很好的善知識,她的思想與人格獨立,是女性很好的典範。
楊錦郁說,呂碧城出生書香家庭,父親呂鳳岐是光緒年間進士,但十三歲喪父後,家中寡母與四姐妹,被親族侵奪家產;母親與么妹甚至遇到被賊人劫擄的奇禍,呂碧城憑著過人膽識與才幹,寫信求援,終使母、妹獲救,但在保守時代,卻因此遭到夫家退婚。
所幸,呂碧城的飛揚文采,在《大公報》總編輯英斂之的推介下,很快引起文壇矚目,蜚聲文藝界,也成為《大公報》第一位女性編輯、知名女作家,鑑湖女俠秋瑾欽慕她的為人,與其結為至交。
楊錦郁說,呂碧城用筆發揮戒殺護生的力量,在研究她的六年時間中,楊錦郁表示,她最大的體悟是「眾生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