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的最新調查發現,百分之三十六點八的家扶貧童,在語言與溝通發展上出現遲緩狀況,落後的比例是北高兩市一般兒童的七倍;此外,經濟弱勢孩子在人際關係、互動的能力和知識上,與一般孩子也有很大的落差。
這項「台灣貧窮兒童學習發展調查」是在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至九十五年五月間,共分析接受家扶扶助的三百零七位三至六歲兒童,就「語言與溝通發展」、「社會人格發展」、「知覺與認知發展」、「粗動作發展」、「精細動作發展」等五大面向,並與北、高兩市孩童進行比對。
家扶昨天舉辦調查報告發表會,家扶社工處主任周慧香表示,家扶貧童有百分之三十六點八的孩童,在語言與溝通發展上出現遲緩狀況,他們可能會說話,但卻詞不達意,有些孩子甚至還沒有辦法好好地數數字,語言發展落後將會影響幼兒認知與學習發展及人際關係。
她指出,在社會人格、認知與學習發展方面,北、高兩市的一般孩子有八成左右發展正常,但貧童發展正常的比例平均不到五成,顯示經濟弱勢孩子在人際關係互動的能力和知識上,與一般孩子還有很大的落差。
近一步交叉分析,這些孩童年紀愈大,發展落後的狀況愈明顯,但從接受早期教育的成果發現,接受早期教育的孩童,在各方面發展都優於未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
家扶並以今年五歲的如如(化名)為例表示,如如由六十八歲的阿嬤獨力扶養照顧,其身心障礙檢查表上寫著:「一次拿三個以上的東西會混亂」、「對於複雜的指示,她不懂」、「講的句子很短,沒辦法用一個長句講清楚」等,就連小朋友愛玩的「溜滑梯」,到了如如口中,也說成了「溜梯」。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鄭麗珍指出,幫助發展落後的孩子要越早越好;就國外經驗來看,美國的早期介入服務在八零年代發現,在六歲以前投入一塊錢,可以減少約四到七元、六歲以後的教育支出成本,因此必須掌握孩童六歲前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