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陳怡安
「律法本是外添的,是要叫過犯顯多;只是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顯得更多。」——聖經羅馬書5’20「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罪都蒙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路加福音7’47「種種從前皆成今日我,而今後,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胡適「皋陶罪之三,堯宥之三。」——蘇東坡對「刑賞忠厚之至論」之議壹、哪裡有愛,哪裡就有寬恕不久前去世的前南非總統曼德拉,一生中因「外添」的律法坐牢二十七載,加上更早的多年,他、家人、同志、黑人被辱被欺,無一不可成為他「義憤填膺」而仇恨的理由和動機。
但在曼德拉的靈魂裡,「人生而平等,種族平等」是不可出讓的天賦人權,也是他不容褻瀆的信仰,所以無論遭受多少磨難及殘酷的煎熬,種族平等必回歸,隔離政策必廢除。如此堅貞的信德,正是他被定罪的根據。
「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顯得更多。」他竟被同胞們選為總統。此歷史的轉折,可想而知,有多少白人日夜惶恐黑人因種族仇恨而引發暴動的來臨。
在此「最好的時機,也是最壞的時機,是上希望的天堂或墮入永劫不復的地獄」正考驗著南非人的命運。
就在此刻,恩典之光由曼德拉的心靈深處強勁地噴灑而出,穿透人們疑慮、徬徨、焦慮、惶恐的心。他像猶太大先知摩西,從西奈山之巔佈告十誡般地,以萬鈞靈力宣告「大和解(Reconciliation)、大寬恕(Forgiveness)從現在開始,現在就是!」貳、懺悔與寬恕是和解的一體雙面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歐洲戰區聯軍大元帥艾森豪成功登陸法北的諾曼第,吉兆著歐戰即將結束。是時,邱吉爾感激而讚賞艾帥:「你出奇登陸諾曼第的行動,縮短了戰爭,減少了難以估量的傷亡和物資的消耗啊!」勝利,對多年遭受納粹德國蹂躪的國家和死亡者的家屬(尤其是猶太人)來說,湧現和醞釀仇恨情結。那時,多國領袖多認為當給德國嚴厲的制裁,唯獨英國大經濟學家凱因斯反對,他認為制裁只會帶來更大災難。歐戰的發生,不啻是凱因斯那遠瞻的「不幸而言中」啊!
二○○四年六月六日,歐洲元首們齊聚諾曼第,慶登陸六十周年。大會中,德國總理哀痛致詞,由衷「罪己」,懺悔德人二次大戰的罪行。緊接著,法國總統回應,表達了誠摯的宥諒與寬恕。兩位領導人的話語形同在莊嚴教堂中的告解和恕罪,佈道著懺悔、寬恕的大愛、普撒人性的光輝,透露生命的希望!
參、國仇家恨不可忘,寬恕不可無
每當日首相依日人的禮法,參拜靖國神社之際,立即就會牽動多國政府憤怒的神經,衝擊外交關係的脈動。多次旅行大陸,每提及日人在中國的種種,縱使學有專長的教授,也左一句「小」日本、右一句「小」日本,不屑日人過往的罪行。如果去過南京,看過「大屠殺」的畫面,中國人都會激起「詛咒」軍國主義的祭拜行程,而萌發國仇家恨的情愫。
民國百年的慶賀中,台灣出版了幾部扣人心弦,也令人怵目驚心、百感交集的大作,如齊邦媛教授的《巨流河》、王鼎鈞先生的四部回憶錄、星雲大師的《百年佛緣》等。
長篇故事中,共軍和國軍相互殺戮「幾萬的我軍殲滅了幾十萬的敵軍」;而所謂的敵軍,皆是自己的同胞啊!但聖戰的外添律法,是以意識型態相互定罪!我曾流著眼淚,感同身受其中的苦厄、無奈、憤恨,但因為生命,因為「活過來」,藉作家們身歷其境的柳暗花明,我也跟著觸摸到「又一村」的恩典的澆灌,體悟「律法本是外添的,罪行愈多,恩典愈多。」肆、由衷的祈禱我們愛台灣、愛人類、愛生命,懺悔寬恕就從現在起,就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