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看內閣改組細節,國人接收到的訊息普遍是「江李心結」,認為行政院長江宜樺和內政部長李鴻源不合,一定要他走人,這樣的改組不管有多麼大的正當性,端上桌的菜也難下嚥,對已然低迷的施政,很難起加分作用。
該不該請李鴻源走人,江揆的主觀居絕對份量,這和李鴻源的施政滿意度內閣第一名並不衝突,因為內閣是團隊,成敗由閣揆概括承受,即便李鴻源再是幹才,若他腳步快半拍,對整個內閣產生掣肘效應,是得忍痛割愛,想留也不能留。
問題是李部長雖然光環外溢,但憑良心說,他非常收斂,牽涉到內閣橫向整合的事,也都會傾聽其他部會的考量,衡量手上的籌碼,謀定而後動,這是大家都肯定的。
如此,不管江揆拔擢的接任者陳威仁多麼才具卓越,符合江內閣要的團隊精神,都不應以如此粗糙的手法逼李鴻源走人。
江揆反覆強調當前施政最關鍵的重點,一是拚經濟,另一是拚服貿過關。這兩個施政重心與內政業務有關者幾稀,勉強扯得上邊的是合宜住宅、都更等。
該先檢討的是財經兩部、國發會等,這些部會除了國發會管中閔主委聲音大些,其他的部長像是不存在似的,江揆至少得交代留任的緣由,如果內閣改組弄得只是要李鴻源走人,這改組是失敗的。
除非個別、急迫因素,通常內閣改組不會在立法院會期中為之,因為這牽涉到銜接問題,部會首長是政務官,有獨立的政務看法,接受前朝觀點是雅量,不接受也是常態;會期中改組,一次撤換六人,除了即將開張的科技部沒有銜接問題,其他都有銜接問題。
其次,內閣改組為什麼不能光天化日、正大光明為之?一定要搞到半夜以一紙新聞稿發布?
更可議之處,既然內閣由江揆負成敗責任,就該放手讓江揆做,其他人幕後提供意見當然可以,但身影要含蓄,盡量不要讓人知道,怎麼會毫不遮掩、大棘棘地在總統官邸開會?豈不表示改組名單江揆不能負全責嗎?
卓公(台北市/台大新研所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