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武當山來的道茶

文與圖/吳德亮 |2014.02.25
1654觀看次
字級
圖/吳德亮
圖/吳德亮

 「道可道,非常道」,儘管早在唐代,僧人皎然的〈飲茶歌〉就有「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的說法,但謹記老子《道德經》首二句的我,卻始終不敢輕易言道。不過數月前,台北大學的賴賢宗教授來電,說要帶一位武當山的茶人來跟我結識,卻引起我的高度興趣。

 許多人對武當山的印象,多半還停留在武俠小說中的武當派;其實武當山早在魏晉時期就已經是名滿天下的道教名山,今天不僅道觀建築群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武當的「道樂」還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我大膽臆測,武當山的茶道應該也與道教有著深刻淵源或連結吧?

 果然,來者就是「武當道茶文化」專業委員會的祕書長李曉梅副教授,本身也是小說家的她,之前曾讀過我的幾本茶書,因此趁著受邀來台從事宗教學術交流之便,前來我工作室拜訪。

 見識道教之茶禮

 李曉梅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與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道教講究陰陽五行,因此早將茶分青、白、黃、紅、黑五色;不同於近代中國劃分的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等六大茶類;不過道教的青茶原指綠茶,五色茶中似乎獨缺烏龍茶(現代歸類為青茶),卻又說「黃為土,入胃,適胃應飲鐵觀音」,將清朝才出現的鐵觀音歸為黃茶之列,也令我百思不解。

 讀過金庸武俠巨擘《射雕英雄傳》與《神鵰俠侶》的朋友,對「全真七子」應不致太陌生,七人是否真如小說所言「武功高強」不得而知,但其中馬丹陽的文采則無庸置疑,他曾有宋詞詠茶說「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家」。因此道茶也稱為「無為茶」或「自然茶」。

 李曉梅進一步表示,陸羽《茶經》早有晉代道人飲茶的記載,至唐代隨著道教的盛行,道教尚茶之風也更加普及,道觀一般都設有「茶堂」以茶禮賓,還以茶供養三清、招待香客。可惜在禪茶文化崛起後逐漸式微。

 因此她特別根據史料重新整理撰寫《武當道茶茶禮十八式》,將武當的武術、道樂與道教文化等元素,與茶藝結合,重現道茶文化的仙姿道骨。而道法也無所不在,認為小小的茶杯中也能蘊藏博大精深的禪理與玄機。

 因此正式的道茶主泡應為一男一女,分別著黑色與白色道袍,手持拂塵上場,盤腿打坐行茶。副泡為一女一男,手持竹棕為扇,煮水候湯。此外仍須有道人在側後方行太極拳、太極劍、吹簫等,以神龕及三清神像為背景,還需演奏清揚空靈的武當道教音樂。此外,由於武當過去為皇室家廟,因此以金色布作為案上茶巾。

 李曉梅說道茶在分茶時需細聽偃溪水聲,以虔誠的心境分茶,使茶真正具有「道」的含意。之間還需謝茶,以道教手印行抱拳禮,她說武當道茶的每一種手印,都是一種語言,傳遞道與茶、天與地、地與人和諧相生的關係。而奉茶更需以茶喻理、以茶悟道,使心境達到清靜、恬淡,心靈隨著茶香彌漫。

 看我聽得懵然,李曉梅特別於次日再度來訪,披上正式的白色道袍,頓時從一位學者變身為仙風道骨的女道長,在我工作室進行一場精簡版的道茶示範表演。儘管人數與相關茶器、道具等皆不足,也讓我大開眼界了。

 武當貢茶騫林茶

 李曉梅首先以蓮步入場,以每一步僅為腳掌一半距離的步履緩緩走近茶桌;她說武當道茶屬於宗教茶藝,在茶藝中融入道教思想,讓人在茶中悟道,在道中悟茶,因此茶禮全程必須心靜如水、無喜無憂,達到「無為、忘我、心神合一」的境界。

 但見她先抱拳頂禮,然後閉眼調息,營造祥和平靜的品茶氛圍,接著持觀音瓶於三指之上,再用柳枝蘸聖水向中、左、右方向點灑甘露。而雙手泡茶則是武當道茶的最大特色:從溫杯開始,就同時使用雙壺、雙蓋碗、雙茶海,左右手同時將沸水注入蓋碗中,稱為「日月同輝」。而同時沖泡兩種不同的茶葉,利用溫差、手法等,將兩種不同的茶葉以相同的時間沖泡出最佳品質,則稱為「雙龍出海」。

 當天沖泡的茶品為明代珍稀的武當貢茶「騫林茶」,茶品湯色金黃,開湯後不同於一般綠茶的異香頓時溢滿室內,古籍所載「清香特異」果然不虛。啜飲入喉,悠遠山林的氣韻在口腔內蕩漾,香氣且持久不散;圓潤的口感則在味蕾舌尖輕轉,淡而微甘。

 李曉梅也帶來了兩片古茶樹鮮葉,放在燈光下仔細觀察,深綠的葉片蠟質甚厚,葉尖細長有弧形,前端則有鋸齒。她說古代道教文獻中,騫林茶樹被仙化為「月中樹林」,是武當山的鎮山之寶。茶樹樹根多從山體岩石縫內長出,所謂「騫林茶樹,依岩撲石」;「葉青而秀,木大而高」,樹高達十公尺,樹基圍徑三點三公尺,顯然兼具了雲南喬木古樹茶與武夷岩茶的特色。只是產量極少,茶品全為當地農民手工自製,而鮮為人知罷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