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會默默記下老師的生日,一起 親手製作賀卡和小禮物送給游勝翔。
圖/記者邱麗玥、佛光大學、游勝翔提供
佛大畢業生在校內的大草原上歡喜跳拍。
圖/記者邱麗玥、佛光大學、游勝翔提供
不少學生上大學後覺得師生關係疏離,可在佛光山系統大學卻恰恰相反,師生關係亦師亦友,十分和諧。像獲得佛光大學一○一學年度特優導師的心理系助理教授游勝翔,就會透過臉書與學生「搏感情」,課餘則在球場上來場「師生籃球PK」,融洽情感可見一斑。
導師時間共進午餐
「佛大透過小班制教學,讓師生距離不再遙遠。」來佛大任教兩年,六十六年次、擁有台灣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的游勝翔說,自己是宜蘭子弟,認同佛大辦學理念,因此畢業後決定回家鄉奉獻所學。不同於其他學校,提倡書院式教育的佛大,提供教師更多時間、空間去傾聽與關懷學生,課堂上常可見到師生間你一言、我一語往來對話,氣氛熱絡。
游勝翔表示,身為大學導師要「主動出擊」,了解學生需求和想法。例如他會透過時下流行的臉書與學生拉近關係,作為溝通管道之一;學生可隨時透過臉書發問,他也會在臉書上給予回應,藉由無遠弗屆的社群媒介,讓彼此更靠近。
他的教學法寶還不只於此,游勝翔會定期透過導師時間與學生共進午餐,邊吃邊聊、互動更自在,過程中自然幫助學生敲開心房,讓他們願意與老師談人生困惑、甚至是感情上的酸甜苦辣,他也會適時發揮心理諮商背景為學生開導,讓年輕學子在生命旅途上豁然開朗。日積月累,不但師生情感加溫,現在更是三天兩頭就有學生帶著午餐,到他研究室一起吃便當,大夥話匣子一開就說不完。學生甚至偷偷記下他的生日,一起製作賀卡和小禮物送給他,讓游勝翔好窩心。
分享資源減輕負擔
另外,體諒學生購買原文書及專業書籍的經濟負擔,游勝翔貼心地在研究室打造一個小型自助式圖書館,把跟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整理成櫃,讓學生可以自由借閱,每到下課時間,總能見到學生在他研究室閱讀、查資料。
佛大研究生李欣燁以「亦師亦友」來形容她心中的游勝翔。因為跟老師互動良好,當學生走到要抉擇繼續進修或踏出校門就業的人生十字路口時,老師不只主動關心,更會給予生涯規畫上的建議,讓學生對未來更篤定。李欣燁以自己為例,像她之前曾思考是否要前往美國開拓學習視野,正感徬徨之際,游老師協助她分析利弊得失,還幫忙找尋相關參考資料,令她十分感動。
就讀佛大碩士班的蔡享諭也有同感,他表示,因為感受到佛大老師對學生的照顧,加上教育資源多元豐富,像他最喜歡的圖書館就很適合靜心學習,四年下來讓他捨不得離開這裡,決定報考碩士班、留下來深造進修。
「游老師不但是我們的人生導師,也是運動場上的好球友。」蔡享諭表示,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彼此按讚外,他也會和同樣喜歡運動的游老師,利用課後時間「相糾打籃球」。他笑說,同學不會因為他是老師,就特別放水讓他得分,一切都按照比賽規則來,儘管互尬球技的過程有勝有負,重點是師生因為一起打球愈來愈麻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