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經建會設定明年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四點六、失業率百分之三點八、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不超過百分之二,行政院長蘇貞昌期許各部會積極作為,認為目標絕非遙不可及。
這種以經濟成長為中心的施政理念,就像小學生新學期作文題目「新希望」一樣,了無新意,經濟發展無捷徑,振興大環境比口號重要的多。
經濟成長率之所以重要,是因它是價值的尺度,傳遞經濟資訊,政府和民間常憑它來安排生活和生產,但不是可無中生有,時下弊案纏身的政府,常找出無數理由、請一堆學者專家,來證明國內經濟如何地具投資價值,然後生搬硬套、尋章摘句地拿一些外國投資學的東西來唬弄民眾,但實際情形是利用口號就能創造就業、就能推動社會繁榮的神話,已徹底毀滅。
撇開短暫和局部的誤導不說,如果一個人長得很矮,是不能通過修改度量衡使他長高的;如果一個人很長壽,是不能撥動時鐘來縮短他的壽命的。也就是說,假如經濟情況在劇烈變動,那麼就會有經濟指標來反映變動。
台灣目前實在的經濟變動,就是實力一年比一年衰弱。以往,我們常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社會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現在,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這種唯GDP(國民生產毛額)成長是問的正確性,經濟成長是為了增進民眾福利,還是GDP和稅收數字攀升?
所以,現階段台灣經濟的重點,絕不是經濟成長率能不能超過百分之四,因為即使能「保四」,在亞洲各國還是在末段徘徊,經濟成長還是要回歸基本面,也就是兩岸政策能否鬆綁、核四能否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