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整合計畫」調查發現,五成以上大一學生不確定自己是否選對科系,其中以工科及商管領域學生最多,這樣的結果令人震驚,尤其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更顯示問題並不單純。
在筆者參加聯考的年代,是先填志願再考試,所以摸索成份較重,而今入學管道多元,如果還有這麼多的人存在這麼大的不確定感,顯示年輕人對自己的了解確實不足。
此外,這也有可能是大多數人追求時髦(熱門)科系的結果,這種心態更是要不得,畢竟讀沒有興趣的科系,怎麼可能激發自己的潛能,更進一步看,所謂的熱門科系該如何定義?如果只看眼前,那當社會趨勢轉變時,是否要考慮轉系?
有人認為,大一大二不分系讓學生大一修基礎課程,大二修領域課程,大三起再修專業課程,讓學生有時間了解自己興趣所在,再挑選科系,而延後分流的另一個好處是基礎紮實,容易發展第二專長。話是沒錯,不過當學生無法了解自己時,再好的制度恐怕都惘然。
此外,所謂的熱門科系也有退流行的時候,冷門科系也有翻身時,例如韓文就是例子,當今韓劇帶動一波流行,如果沒有之前選擇韓文系,現在如何派上用場?
選擇科系是很重要,了解自己興趣、能力更重要,能兩者結合最理想,不然也應事前多審酌,否則事後抱怨無濟於事,不知所措更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