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評鑑中心宣布自九十六學年度起進行的大學評鑑,畢業生就業情況將納入評鑑參考,筆者不知這項政策是否經過縝密規畫,抑或是純粹滿足降低失業率的政治目的,但可預見資源閒置、人才浪費恐無法避免。
畢業生就業率列入評鑑,可想見各大學教育內容勢必「努力」與就業市場接軌,亦即將縮減冷門科系招生人數,擴招職場熱門科系,否則就無法「分一杯羹」(大學補助款)。
但是經濟有榮枯,愈是與就業市場聯結緊密的科系,受經濟環境的影響愈大,一味「短視近利」的迎合就業市場需求,長此以往,甭說「人文素養」將不敵「銅臭味」,即便是熱門科系畢業生亦會因供過於求而褪了光彩,未來極可能製造出更多學非所用的失業者,導致人力資源的誤置與浪費,焉能小覷?
況且,主管單位每每以「自主性」形塑大學教育的價值,但眼前的作法反助長大學教育必須「為五斗米折腰」,豈不是自相矛盾?
事實上,提升就業率以降低失業率,主政者著墨不少,但總是如「瞎子摸象」,摸到部分便以為找到「巧門」。
殊不知,若核心「罩門」不破,如對投資環境惡化、執政能力匱乏,乃至意識形態作祟等問題視而不見,老是天真的以為只要掌握經費補助這把「尚方寶劍」,便能無往不利,這般見樹不見林的偏狹思維不改,反急於「搞創意、推新策」,將會落入治絲益棼的窘境。
大學教育是學術研究的先修班,不該淪為職業代訓場,主事者若無專精的評估,及統整的規畫,就請謹守「沉默是金」的鐵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