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佳美與麻芛之鄉 上

劉書甫 |2014.02.19
2582觀看次
字級

 城市待久了,偶爾想遠離塵囂,閒步悠遊,我便往「犁頭店」和「楓樹腳仔」去。那裡不是他鄉異地,是台中市的「南屯區」,是台中的原鄉地。犁頭店是台中最早有漢人墾荒、發展聚落之地,如今在地產堆疊,豪宅陰森林立如漫畫「蝙蝠俠」中之虛擬「高壇市」的七期地帶之南面,相較之下,彷彿為這個步調新穎快速的城市保存了一些緩步之姿,一些可供遙想的古意──跨過猶揭示著公寓時代之地景的黎明路「黎明新村」一帶,再向南,南至有先民圍繞而生的信仰中心「文昌公廟」和「萬和宮」,南至依稀聽見打鐵聲、聞到糕餅香,南至彷彿溪水還潺潺,聽聞大水漫向楓樹,南至瞥見農村瓦舍的殘餘,還有稻浪、黃麻、蟲蛇、老樹和水鄉。我向南行,向下游走,就為了遠離台中這城,回味台中這村。

 溯源須順水。我常循著麻園頭溪一路向南,沿途經過華美西街和栽滿台灣欒樹的忠明南路,再轉入南屯路與萬和路一帶,來到有「三角街仔」之稱的犁頭店老街區。

 如果日人遺留之中區是台中的舊城,那麼漢人發跡之南屯,便是台中的老城了。台中的漢人開發史始於康熙年間,漢人移入原為平埔族社地的土地屯墾,最早就在犁頭店,即今日的南屯里。我喜歡以昔日之名稱它,叫它犁頭店:那代表對台中一分鄉情的召喚,代表我這個城市小孩的發思古之幽情,代表今人遙想昔日招佃以墾荒,農具事業應運而生,是地成為農產物品的交易中心,店鋪裡日日有打製犁頭、鐵器的聲音傳響,所得之名曰「犁頭店」。●今日走在南屯路和萬和路的三角街區,舉目可見的,則為日治時期留下的幾幢巴洛克式建築和老店。位於街角的何家老屋,有著中西混搭的典雅石雕:栩栩生風的石獅子,和有著男性五官的兩位天使。何家老屋原為「嘉豐百貨行」,今為「南屯三角街人文茶館」,旁邊的西服店則改賣烤鴨。對面的「中南米麩店」還會不時傳來爆米香的巨大砲聲;萬和路上,「慶隆犁頭店」是目前僅存的製鐵行;而昔日因製作紅麵龜而享有名號,人稱「麵龜仔塗」的百年糕餅店「林金生香餅行」亦維繫著他們典雅的老屋,不過最近再去,發現門關起來了。店面則改到萬和宮旁,販賣各種伴手禮。

 話說回來,我下南屯,原是為了歸園;為了不必刻意跑到東岸、山林,而能臨城野遊;為了利用短暫的周末時間,看看僅存的稻浪,同老樹下的涼風親近,見見老人與土厝的面容,並為此,心遠地自偏。因此去了犁頭店,我也一定會再順著南屯溪往南面下游去,去向「楓樹社區」,以及社區裡的「十三咖啡」。●楓樹社區昔稱「楓樹腳仔」,先民在密立著楓樹與蘆葦的地方搭屋簡居,依傍「楓樹腳溪」而活,後成為交易路線的休息站。楓樹社區目前保留了幾幢三合院的農村風貌,我每回去楓樹社區,都會站在楓和路的路底,凝視眼前整片的稻田,以及稻田後的遠方、如牆站立的公寓大樓群,心想有一天,左右的廠房和透天厝會繼續靠過來,取代農田,腳下的楓和路會繼續延伸,這村,終會納入那城。

 然後,走進楓樹巷的紅磚道,經過四幢的三合院,看一旁的小水圳裡,細密的海草如長髮,隨著水流飄逸,彷若緣溪行,能令人忘路之遠近。「十三咖啡」就在巷底安座、唱歌、飄香,外在變動,它一逕地「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這裡是台中市的桃花源,主人何坤林大哥是台中市的陶淵明,以手焙豆、植栽、彈琴、製作家具。他的咖啡反對機器炒作,如同反對科技造作,堅持陶鍋烘焙,以人手細心拌豆、挑豆,再以虹吸式萃取,方能呈現植物咖啡在特殊風土下自然生發的溫潤與細緻風味。那是一個人跳脫俗世框架,捨棄商業技術與言說,回歸原初與自然,和植物成為知己之後,方能開悟的咖啡之道。咖啡就是生活:何大哥在此,遺世而獨立。

 我在圖書館翻閱南屯文史工作者林惠敏小姐的《典藏犁頭店》一書,裡面提到南屯的山仔腳、田心仔、楓樹腳仔一帶,曾經種過菸草。日本人的統治開啟了台灣的菸葉史,而南屯的菸草,則是在國民政府接收之後,由菸酒公賣局推廣種植,經濟價值比水稻高。於是楓樹社區也曾有菸寮的蹤跡,就是以十三咖啡這種土角厝平房頂加蓋空氣窗而成的「太子樓」,當作乾燥和燻烘菸草的工作室。

 烘製菸草是相當辛苦的,連續七天不能停火,必須人工細心照料,小火控溫的技術也全靠經驗工夫,烘好之後,還要再依等級分類。如今,十三咖啡的何大哥也是日日手捻,挑去缺陷豆,再放入陶鍋,小火烘焙,在悶熱的土厝房裡流大量的汗,持續不斷地用手拌炒,讓精緻的咖啡能以自身的乾淨細緻,去和來到這裡的人分享。

 以前燻菸,現在焙豆;楓樹社區的手作史,從技術提昇至技藝,從前製菸為了討生活,現在焙豆純粹是在過生活。而我為了楓樹社區的閒情而來,為了「十三」的咖啡,為了拖了鞋、在三合院裡體驗樸真與原味而來,來了,卻發現自己無所為而為。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