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來襲、天氣冷颼颼,許多人都想窩在家裡不出門,但以資源回收來護持星雲大師「百萬人興學」理念的義工陳夜好,照樣頂著寒風細雨、一早出門回收舊報紙、紙盒、寶特瓶,十多年如一日。
身為佛光人的陳夜好笑著說,過年前後的瓶瓶罐罐、紙箱特別多,大夥常是一早出門,忙到晚上才能回家,只要看到滿載而歸的回收物資,心裡就很歡喜,因為大家知道,回收物愈多,興學資源也愈多,就能幫助更多學生好好讀書。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能為蓋大學、辦教育出一點力,是我們的福報。」談起投身資源回收的歷程,陳夜好語帶感恩地說,十多年前她和義工們常得挨家挨戶拜訪,拜託民眾將家中瓶罐、紙盒留給他們,當時環保觀念不普及,難免遇到阻力,但只要他們說明,這是為了興建佛光大學而做的事,不少民眾不但接受、還會主動提供回收物,讓他們覺得「足感心」。
最大回饋學生認真
在其他人眼中,陳夜好可說是最 熱情的回收義工,只要聽到哪裡有回收物,即使接近午夜,也會和大家開車一起去載回收物,幾乎全年無休的她,就連腳受傷、無法外出期間,在家中也一樣邊養傷邊整理回收物,令人感動。
「教育是百年大計,只要我的雙手還能做,就會繼續回收下去。」陳夜好表示,只要她還有體力出門資源回收,就會一直護持百萬人興學的教育理念,用行動幫助大學辦得更好。她笑說,自己從不求回饋,只要能看到學生認真學習,就是最大的回報。
本身是宜蘭子弟的徐永易,因認同星雲大師辦學的教育理念,而在佛菩薩面前發願,要傾一生之力來護持百萬人興學,多年來四處奔走、共號召了一千多位小額捐款興學者,為佛大注入辦學資源。
做對的事要能長久
談起這段因緣,徐永易表示,他只是在「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他談到從小讀的書不多,長大後深知教育的重要,因此一聽到大師想要建大學,他立刻就發願護持。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教育的資源挹注不能只是一時,而是要長長久久。」徐永易說,很開心看見佛光大學從當年荒煙蔓草的山坡地,蛻變成今日的美麗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