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填志願要多方考量,才能進入自己想念的科系。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學測成績單日前寄發,高中生面臨選填志願,但台大學者調查發現,國內大學一年級新生,有高達三分之一後悔念錯科系;因此,呼籲高中教師協助輔導學生職涯探索,而學生則要考量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去選系。
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昨天在開平餐飲學院舉辦「適性教育論壇」,邀請教育部國教署長吳清山等多名學者演講,台大師資培育中心教授王秀槐談及大學生志趣不合的問題,呼籲學生要擇其所愛。
職涯探索 從高中扎根
王秀槐以「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大一新生調查資料,探討科系選擇的相關議題。她發現,高達三分之一的大一學生認為自己選擇的科系不符合原來的期望;更有四分之一想要轉系或轉學。
王秀槐表示,中學生一路忙著念書升學,根本沒有時間探索志向,以為「先考高分,才有學校念」,成績取向取代興趣;調查更指出,很多高中生填寫未來志向是「當個快樂的人」、「當成功賺大錢的人」,而不是想從事某某領域的工作,有不切實際的現象。
「高中就該開始有具體的職涯探索,我們的學生卻到大學才開始問自己想要什麼。」王秀槐說,許多學生上了大學後,才發現填的志願和原本想要的不符;不然就是雙主修、輔系修一堆,大四念不完,再通通放棄,這都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結果。
王秀槐建議,十二年國教課綱草案規畫學分數減少,教師可利用彈性課程幫學生做職涯探索;大學端則和高中合作,可以多開先修課程。至於正為選填志願煩惱的高中生,王秀槐建議,最好還是以興趣與和能力做為優先考量。
適性輔導 親子一起來
不是只有大學生覺得選錯志願,國中生選高中更是身不由己,幾乎由父母主導;教育部最新調查發現,國中生選志願諮詢對象,將近六成都是「家長」。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吳清山,昨天在「適性教育論壇」上指出,國中生選填志願時,多數以家長意見為優先考量;尤其是基北區和台北市特別明顯。他進一步指出,在「高中、高職、五專選填志願」時,學生「以自己的能力和成績所及」來選志願的人數占了百分之二十七,其次是「興趣」占百分之二十二。吳清山表示,學生都用成績選學校,表示選校迷思嚴重。
全中教秘書長黃文龍表示,十二年國教上路後,適性輔導的工作變得更重要,且要輔導的對象不只是學生,家長最好也能接受輔導,跟著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