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學校開過一門「健康食品與有機飲食」的課,大概是全台灣唯一的一門課,也不斷地推廣有機飲食的觀念,鼓勵醫學院所有醫師們,及所有和醫學相關的人開始做起。
吃素的好處很多,吃素的人口近年也從五個百分比慢慢提升到十一個百分比,也就是說,還有八十幾到九十個百分比的人是肉食,可見素食人口雖然成長了兩倍,還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一般人常有錯誤的觀念,認為吃素比較不健康,尤其生病的時候,更覺得應該吃得比較「好」才夠營養,而素食的內容不是青菜、水果就是豆干豆類,心理上便產生信心障礙;再不然,就是考量到家中有父母長輩或小孩子,覺得全家一起吃素有其困難,諸此種種問題,都會讓人產生心理的障障礙,所以不妨採取漸近方式,逐漸從葷食轉變成素食。
綠色消費主義
世界「消費者組織聯盟」一九九二年第二次世界環境會議,通過「綠色消費主義決議案」,建議消費的六項原則包括:
一、減量消費,也就是怎樣消費最少。當我們吃東西的時候就要問:我是非吃不可嗎?而不是說它很好吃又不貴,有人請又不要錢,所以我一定要吃,你要反過來想:我不吃會死嗎?不會死就不要吃,這叫減量消費。
二、重複使用。吃的時候要吃生命本身會循環的食物。吃青菜水果,吃完了它還會再生,所以要吃這種自己會循環再生的食物。
三、回收再生。吃完後便於處理。像魚、蝦吃完的殘骸很難處理,如果是吃植物,剩下的核或殘渣就可直接埋在土裏。
四、講求經濟。肉比較貴又必須煮上很多小時才能吃,植物相對的比較便宜,而且植物能夠生吃也不必煮熟,可以減少能源的耗費,最符合經濟的原則。
五、符合生態主義的原則。吃的時候要想到,我吃這個東西會不會造成環境的破壞,或是大自然系統的失衡及物種的滅絕,吃植物的話這些問題就完全不存在。
六、實踐平等原則。生態主義包括平衡、平等二個意義,但地球絕不是只為人類這物種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用平等主義去對待其他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