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覓食、踩水、嬉戲,時而轉脖用嘴巴梳理羽毛,時而展開翅膀翱翔雲端。六日在珠海三灶鎮海澄村一棵古榕樹下,現年八十三歲的陳福炎身著精美的鶴衣,向人們展示了栩栩如生的鶴舞動作。
身為中國國家級非遺項目鶴舞傳承人的陳福炎表示,三灶鶴歌鶴舞起源於南宋末期,距今已有七百年,當地人每逢佳節都要唱鶴歌、跳鶴舞,以祈求族人平安健康、來年風調雨順。
「三灶鶴歌鶴舞差一點就失傳了。」陳福炎說,鶴歌鶴舞屬於口耳相傳的民間藝術形態,沒有穩定的文字記述,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出現了較大轉變,時代變遷讓流傳七百年的鶴歌鶴舞瀕臨絕境。為了保護祖宗傳下來的鶴歌鶴舞,從教師職業退休的陳福炎,扛起了傳承和發揚鶴歌鶴舞藝術的重擔。
他先是對鶴歌鶴舞進行了系統總結、整理,用筆記下了鶴歌鶴舞的發展歷史、鶴衣的製作、鶴舞的表演程序,並在每個環節都附上圖片加以說明,希望能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
在製作鶴衣環節中,最難的要數鶴嘴的製作。為找到最理想的材料,陳福炎爬遍海澄村附近幾座山,尋找適合做鶴嘴的樹杈。
為了能培養鶴歌鶴舞接班人,他除了號召村裡年輕人學習鶴舞外,還與金灣區海華小學、海澄小學合作,從二年級到五年級中選拔出一批具有表演天賦的學生,編班免費培訓。
「我們的鶴舞還引起了英國留學生的關注。」陳福炎說,前幾年有個英國留學生趁著假期來三灶,用攝影機拍下了鶴舞表演的每一個流程,後來這位留學生把拍攝的視頻帶回英國,很多英國師生及留學生看了視頻後,紛紛對精美的三灶鶴舞豎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