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新聞事件,一到年底似乎就特別容易發生。
一是耶誕、新年的歲末年初時節,年輕人到夜店及戶外狂歡的時間變多,施用毒品的案件一件件爆發。一是青少年好奇又加上同儕慫恿,打架惹事、違法犯罪、低齡吸毒被逮者暴增。
不知什麼道理,青少年一遇到假期,非要在外與朋友同過,是父母不需要孩子在家同樂
?還是孩子根本忘記了可與父母共享天倫?
這兩天剛巧出現當紅綜藝節 目主持人吸食「大麻」的新聞,於是,本周在上「社會趨勢」課程的時事議題部分,我便與一群大學生討論起「大麻」、「朋友」、「健康」等,看似不相關卻實質密合的議題。
學生們分組提出了幾個觀察,包括:「為何歐美部分國家並不將大麻視為毒品」;「美國大學校園吸食大麻的人口頗多」;「創作型的工作比較會吸食大麻」;「夜店販賣的管道…」。當然,最後還是拉回了我希望大家討論的主題││「是什麼因素讓社會吸食毒品的人年齡層愈來愈低?青少年交友、休閒娛樂,一定要藉助搖頭丸、大麻助興?」
在和學生討論互動的過程中,我清楚看見大學生心中或幼稚可愛或直率天真或熱情獨立的多元想法看法。
我也感嘆,許多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有許多的機會和他們一塊出遊、旅行、說故事、玩遊戲,可是孩子才長大那麼一點,父母就會發現,連想和他們聊聊天、逛逛街、看部電影,都變得困難重重。也因此,父母明知青少年孩子受朋友的影響比父母大,卻依然無法介入孩子交友的領域。
一位男同學,說出自身的經驗:「他國中時的一位好朋友,因為一次替同學把風偷竊腳踏車被抓,被父親嚴刑拷打後情緒反彈,一方面覺得自己很衰、很倒楣、很沒用…,一方面氣父母親都不挺他,老師不信任他、同學不了解他……。一連串的自暴自棄後,他被吸收進入幫派,抽菸、吸毒、打架樣樣來,成為小老大。」
這孩子說得極有道理,一個對自己不滿意,心智不健全的孩子,真的很難成長為一個健康的成人。
我問學生:「你們都不和父母聊自己的朋友嗎?」他們大眼瞪小眼,以緘默回答了我這個大爛問題。雖然進大學的孩子已邁入「成人階段」,家裡的父母也把他們當成大人看待、尊重,但多年的教書、輔導經驗,我必須說:「他們的心智,真的還沒有成熟到像外表那樣老練,也不像大人想像的那樣穩重。」
問題是,一個原本正常,循規蹈矩的孩子,往往只因無聊、憤怒、缺少責任感、無法與父母溝通、功課不好、沒有朋友…等小事,便逐漸變成問題青少年,這讓人不禁警惕:光是在課堂中教導法律常識、公民道德是不夠的,青少年要的不只是說教,他們需要有充滿耐心與愛心的父母,他們需要能提供正當休閒活動的場地,需要能協助他們解決當下問題的可信任長輩,才能在交友的過程中,持續建立人生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