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性的修行瑪莎嬉皮到瑜伽女

文/周慧珠專訪 口譯/丁乃竺  |2014.01.26
3285觀看次
字級
 瑪莎德千汪嫫與國內作家分享自己的經驗,由丁乃竺(右)主持並口譯。圖╱天下雜誌繪
瑪莎德千汪嫫(Marcia Dechen Wangmo),中學時代即參與街頭示威遊行,成長於嬉皮公社,自認血液中流著吉普賽的基因,也是一位馴馬師與環保人士。 她是嬉皮、遊方的瑜伽女,也是專業的佛法譯者,更是許多西方佛法書籍的編輯與作者。
這是一個很早的記憶,瑪莎德千汪嫫四歲的時候,坐在家裡的起居室,用類似瑜伽的雙盤式坐著;在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她已對於俗事生命以及一般的現實生活,絲毫不感興趣。圖╱天下雜誌繪
這是一個很早的記憶,瑪莎德千汪嫫四歲的時候,坐在家裡的起居室,用類似瑜伽的雙盤式坐著;在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她已對於俗事生命以及一般的現實生活,絲毫不感興趣。繪圖╱郭娟秋
這是一個很早的記憶,瑪莎德千汪嫫四歲的時候,坐在家裡的起居室,用類似瑜伽的雙盤式坐著;在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她已對於俗事生命以及一般的現實生活,絲毫不感興趣。繪圖╱郭娟秋

離從心做起

這是一個很早的記憶,瑪莎德千汪嫫四歲的時候,坐在家裡的起居室,用類似瑜伽的雙盤式坐著;在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她已對於俗事生命以及一般的現實生活,絲毫不感興趣。

十七歲的瑪莎,在一家地方的醫院做義工,在沒有任何前兆下,她的內心中生起一個崇高的想法:希望自己「能夠覺醒」來利益所有的眾生。她直覺性的產生這個奇妙念頭,很自然的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佛法的修行者。

在後來的各種佛法學習及訓練中,她更明白到生命中那一剎那的開放及覺悟,是自己整體佛法道路的一部分。

瑪莎德千汪嫫曾擁有各種不同的身分,如:激進學生、嬉皮、馴馬師及環保人士,最後,終於認識佛法及老師祖古烏金仁波切(Tulku Urgyen Rinpoche)。任何人來到他的面前,就感受到大悲及慈愛。從他的行為,特別是他的開示中,他讓「認識心性」看起來如此自然和容易。

伏心的功夫

首先,對自己要有很多精神上的訓練,一般是想放掉美好時光,當然這是出離的一種解釋,瑪莎說,根據宗薩仁波切的解釋,海市蜃樓是幻不真,娑婆世界就如在沙漠中的幻象樓閣,知道是海市蜃樓,就不會去那兒取水,也就是暸知事情的真相,而不會去抓住現象。

當然在生命中要如此克制自己相當不易,因為娑婆世界雖是海市蜃樓,仍充滿吸引力;就算美麗而吸引人,卻無實質價值;明知如此具吸引力,但無真實意義,卻但仍無法抗拒它。

其實,這是有方法可對治。

在如此無常的娑婆世界,每樣東西都在改變,現在好,但終究會改變;明知道喜歡而放棄,事實沒放棄什麼,只是放棄觀念。如實的、實際的快樂,並非抗拒它;擁抱情境,但要有智慧,清楚知道自己的生命追求非在娑婆的成功,而是調整自己的目標,,要利益所有人;遇到有引誘時,也不忘自己究竟的目標,凡事從心靈上去關照。

所有的訓練都在訓練心,但不要對自己太嚴苛,這是有助看清楚自己所能作的,對自己正確的判斷很重要,以自己的狀況,觀察自己的進步,作為修行者,當然希望自己有進步,但是如果一時遇到障礙,就去尋找老師,應看自己的進步。

佛法的利益

從小,瑪莎對一般社會事件與行為沒有太大興趣,讓家人覺得奇怪。沒有環境養成,但母親與姐姐倒是經常做慈善的事,只有她喜歡深入生命思考,並有多次靈性追求的經驗,但她發現對自己的靈性啟發都毫無意義,無法進入其中,原因是大都談到自己與利益,當時覺得,自己獨存毫無意義,而更想幫助很多人。

多年以來,瑪莎都依著自己的直覺探索,直到遇見仁波切,於是一一都有了道理——這是一個不但利益自己,更利益他人的……。可能也是年歲漸大,看到自己的改變,不執著,不蘊育惡的行為,不即刻反應,能覺察自己的情緒,當有對他人不好的感覺,不會馬上有反應,而有空間來看待。從行為上自知,年齡漸長而更進步,瑪莎認為這是反映老師的教誨,而有責任生起,感恩佛法,感恩上師,如果行為不正,會讓人對佛教產生誤解。

瑪莎強調,最重要的是,諸惡莫作,利益眾生是菩提心,努力做好自己。

首先,我們需要好好探究自己的迷惑,其次找到工具幫助我們清除一些習性,更進一步,我們要學習如何禪修,穩定下來,然後訓練自己以單純的觀點,導引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可以幽默的面對生活中種種挑戰,最後戰勝它們。

浪遊探尋本心

瑪莎在佛法學習中發現自己,因此《無方浪遊》書中,描繪出事物真實樣貌的色彩,幫助大家確實體認到與生俱來的美麗——包括承認焦慮,這也是這道路上很重要的一件事,駁斥了認為「情緒毫無價值」的說法,最後,才能真正的平息了負面的感受。

佛法的修持,沒有人種的差異;道路的崎嶇,亦無時空的距離。在試著確認內在佛性的同時,也需要處理自己面對各種艱難時刻的焦慮與情緒,如果此時可以有個典範、方法,或支持,就能學著以幽默和智慧來看待生命中的挑戰。

這也就是何以閱讀修行者的傳記,常能提升心靈能量的原因之一。

面對自己本性

瑪莎表示,自己的修行以懺悔做開始。

「確實,我有非常多幸運的機會能夠在修行道上進步,但怠惰以及負面的一些念頭讓我無法進步。我幾乎放棄自己,但也許我從這些偉大上師處所學到的開示,對某些人是有幫助的。」

《無方浪遊》的原文副標題是「Experience through Mistakes」(由錯誤中體驗),指的是以比較困難的方式學習,之所以困難,大多數都是因為犯了錯誤,就算人們知道怎麼做比較好或不好,卻依然犯錯;即使對於佛法也有著好的理解,但在困難的情境下卻無法應用它們。

「雖然有著那麼多的失敗及挫折,但我可以肯定這個道路,因為我所學習到的以及我希望能夠揭示的是我們精神的力量,是做為人對自己能力的信心。我們凡夫能夠超越自己的限制及成長,以一種正面的方式來改變。」

學習檢視行為、行動和它們所帶來的結果,學習探索自己的心是如何作用,而對所揭露的內容不會太情緒化;可以找到如何判斷什麼是有益及什麼是無益,也能找到如何去信任這份開放性及潛能,然後,可以實際的與自己本性面對面,並學習如何去保任它——這是我們一直在迴避的,因為長時間養成一種無能,也就是無法認清自己內在的本性。

探索心的作用

我們可以花一輩子時間,讓自己在游游蕩蕩中,離自己的真心愈來愈遠;不斷向外投射自己的能量,照顧他人、看著孩子長大、照顧花園、修理房子、工作。這一切都沒有錯,但對於有心靈追尋傾向的人,這是不夠的。

不能了解到這一根本,而到處找尋答案,竟而忘記:我們需要的只是認識自己內在本性,卻往往從外在下手。

透過簡單的方式來訓練,我們可以瞥見一個超越不快樂的浩瀚開放性。我們學會處理自己的經驗,最終也會了悟到如何利益他人。

修學佛法的核心,就是連結到自己的真實本性,這個道路是一條實際可行的路,能帶來幸福和快樂,去除負面和悲慘,是一個身體和心靈的高等科學。

瑪莎深信,我們可以與自己內在最純淨的本性相連結,然後戰勝任何的挑戰。無論我們是誰,都已經是圓滿而完整的,只是尚缺與這樣的內在潛力相連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