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齊莊公是一個輕佻淫蕩的君主。他手下的大臣崔杼的妻子很漂亮,他就故意去找她。還幾次到崔家去,並故意拿崔杼的帽子送給別人,以此暗示崔杼的妻子有外遇,從而羞辱崔杼。他身邊的侍從勸說他不要做得太過分,他根本就不聽。
崔杼聽說了這件事,非常憤怒,就指使人把齊莊公亂刀砍死了。
在這個過程中,崔杼一直沒有露面,他努力想使別人覺得此事與他無關,從而減輕弒君的罪名。
齊莊公的大臣晏子站在崔杼的大門外,料到齊莊公已經慘遭毒手,便說:「君主為國家而死,臣子應當跟著他死;君主為國家逃亡,臣子也應該跟著他逃亡。可是假若君主是為私事而死,為私事而逃亡,除非是他的親信,否則誰會跟著他呢?」
崔杼家的大門開了,他走進去,頭枕在齊莊公的屍體上大哭了一場,然後走了出來。晏子這麼做,是表明他是國家的大臣,並不是莊公私人的寵信者。
有人對崔杼說:「一定要殺掉晏子。」崔杼說:「算了吧,他是眾望所歸的人,殺了他不得人心;而放了他,可以贏得民心。」
再看一個有趣的例子:
西元四七九年,劉宋大將蕭道成握有重兵,被封為齊王。當時宋順劉准才十三歲,是一個小孩子,蕭道成就演了一場禪讓的戲,讓劉準把帝位禪讓給自己。這樣,劉宋政權就變成蕭齊了。
謝胐是著名的學士,當時在皇帝身邊任侍中,他非常有氣節。他眼見宋順帝被迫退位,臣子蕭道成忤逆篡位,非常憤慨。
在蕭道成受禪即位那天,謝胐正好當班。按慣例,侍中負責解除前代皇帝的玉璽授予后帝。謝朏卻佯裝不知。中使下達詔書通知謝朏,謝朏故意問:「有何公事?」
中使說:「請侍中解璽授齊王。」
謝朏反唇相譏說:「齊朝有齊朝的侍中。」
說罷,他拖過枕頭,躺下就睡。
中使見狀,一時嚇壞了。不過,他只想息事寧人。於是,他便婉轉地說:「謝侍中一定是身體不適,我去稟報就是了。」
謝朏聽了,一下子從床鋪上跳起來,大聲說:「我沒病!我沒病……」
話沒說完,他就把朝服穿好,快步走出東掖門,坐車回家了。
蕭道成聽說謝朏拒絕履行侍中的職責,無奈之下只好讓左長史王儉擔任侍中來解璽。
事後,蕭道成的長子蕭賾為此事要求誅殺謝朏。蕭道成聽罷只是搖搖頭說:「殺之成其名,我看還是不要理睬他的好。」
崔杼和蕭道成自己做了不太光彩的事,心裡有鬼,所以不敢殺這種正直而有聲望的人,怕自己不得人心。
從這兩件事我們也可以聯想到,社會上或者一個組織裡,往往也有這樣一種人物,他有聲望,能夠影響輿論,也就是社會學上所說的「意見領袖」。作為領導者,對這種人一定要謹慎,不要輕易打壓,而是要加以利用。
上面兩個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正面的「意見領袖」,生活中還有反面的「意見領袖」,比如他們愛發牢騷、說怪話,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他們是製造消極情緒的人。對這種人也要小心,他們就像一只臭鼬,你可千萬不能讓他在你的帳篷裡釋放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