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 紙上得來亦非淺

江子 |2014.01.22
2501觀看次
字級

 「青燈黃卷,常至二鼓時分」,說的是陸游的夜讀。他自稱「書癲」,並以此自豪,所作詠讀書的詩篇,比比皆是。因此,他說紙上得來粗淺,怕僅在於凸顯實踐,而非真的小覷書卷的正能量。

 亞歷山大一生征戰,一生讀書。東征時,枕下放的是《伊利亞特》,這是一部軍事百科全書。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有過感言,讀沈括《夢溪筆談》,確實受益匪淺。薄薄的紙張之上,記錄的是前人的經驗、智慧,字裡行間,何其珍貴!而最貴莫過於「半部論語治天下」。

 魯迅、鄭振鐸、郭沫若等藏書都數以萬冊,生前勤讀,寫隨想,死後捐獻給國家,以便後代學者參考。也說明紙上知識不淺!有些研究因歲月的緣故,確難實踐。想學習唐代以前的茶文化,主要還是通過查閱資料,比如《茶經》。

 這般看,紙上得來,何淺之有?紙上所得就像一盞盞指明燈,引導著我輩在實踐中繞開一些障礙。無疑為我們省下了許多時間、金錢和力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一個手藝精純的廚師,按著食譜所記的竅門,不僅能烹出這道美食,經過改良,或許又是一道呢。

 侯寶林聽人說起明代笑話書《謔浪》,覺得這書有助於提高語言造詣,決定購買一本。可惜,走遍北京所有的舊書攤也不得見,只知北京圖書館有收藏。適值冬日,他風裡雪裡,一連十八天,竟將這部十多萬字的書抄了回來;武俠小說中,常見許多人不顧性命,爭奪武功秘笈,也就不怪了,因為上面記載的招式實在精奧無比。

 長平之戰是趙括唯一指揮的一戰,卻成了「紙上談兵」的先驅。明清科舉制下,讀出了一批批「之乎者也」的書呆子。近些年,大學生一再貶值,有些話似乎就順理成章了:高學歷賺不了錢;書讀太多,反受束縛;讀書無用。對於讀者以及文明進步本身來說,這都是一場考驗。

 豈可用個別的敗例,扼殺掉成功的可能性?成功本就比失敗難得多。諸葛亮過著耕讀生活,可心知天下事,初出茅廬,就大顯神通;曹雪芹在八股文盛行的時代中,著了紅樓曠世奇書;張謇讀成了狀元,也讀成了「實業家」。

 同一本書,不同的人看,會有不同的收穫。有些人讀書,滯留於表象,生搬硬套;有些人能深入內涵,翻出新花樣。金庸的筆下,山川都城、花蟲鳥獸、文武醫玄,如數家珍,似曾親眼所見,還作過研究。金庸說都是從書上學的。他還說,看書時,一定要思考,不能只看些字。

 原來一切差距,就在於思考。有些武俠作家覺得金庸的語言難學,就改仿古龍風,結果一樣難。他們只是兩種對立的風格。他們讀書遠比我們想像中讀得多、讀得深。

 拾人牙慧,不過憑一張巧嘴,一個好記性;獨闢蹊徑,要有自己的見解,讀通「是什麼」和「為什麼」,還得思考「怎麼用」。將「萬卷書」和「萬里路」合成一氣,自是求之不得,這樣,應用起來才能如魚得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