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鷹鴞會停棲在凸出的枝條守株待兔、靜候獵物現身。
圖/林青峰
黃色的腳爪上分布著稀疏的剛毛,可讓觸覺更敏銳。
圖/林青峰
「嗚~嗚~」一隻褐鷹鴞站在枝頭突出處歌唱,附近的莫氏樹蛙呱呱呼應,遠方的山羌也發出似狗的吠叫聲,彷彿在為這片大地合奏,我們靜靜地坐在林間,聆聽這場自然交響樂。
褐鷹鴞是比較特殊的貓頭鷹,獵捕時仰賴良好的視力,眼睛比例相對於其他貓頭鷹較大,一雙圓滾滾的大眼,是牠非常明顯的特徵,讓我不禁聯想起柳丁;黃色的虹膜,像是眼珠散發出太陽的燦爛光環。牠頭部正面的羽毛沒有排列成面盤,也沒有耳狀羽毛可以集音,聽覺相較其他貓頭鷹就差了點。
褐鷹鴞的頭跟背呈深褐色,可以隱身枝枒間,胸部有深淺交錯的褐色花紋,從正面也可以看到黑白相間的尾羽,那是控制飛行方向的利器。黃色的腳爪帶有稀疏的剛毛,讓觸覺更敏銳,體長約三十公分,是中小型的貓頭鷹。
褐鷹鴞遍布亞洲,在台灣有兩個亞種,一種是候鳥,一種是留鳥。定居台灣的褐鷹鴞,會在島內遷徙。牠們約在二月的求偶期進入中低海拔山區,完成傳宗接代的重責大任後,四月前後產下三顆左右的卵,接著育雛。
剛剛離巢的幼褐鷹鴞,經常會在枝條上排排站學飛、捕捉獵物,親鳥則以逐漸減少餵食的方式,讓幼鴞在夏末入秋時,具備獨立生活的本領。當冬季到來,褐鷹鴞會再散布到平原度冬,所以冬天發現牠們的機率比較高。
突襲本領 傲視同倫
倏地,一隻褐鷹鴞疾速飛去,展現出高超的飛行技巧,不一會兒便抓了一隻飛蛾回枝頭享用,甲蟲、小鳥、青蛙、蜥蜴及鼠輩,也列名在牠們的菜單中。除了飛行速度一流,牠還會像戰鬥機般突擊空中飛翔的蝙蝠及小雨燕,身手矯捷靈敏,這可是其他貓頭鷹沒有的本事!褐鷹鴞不僅長得像鷹,連行為也像鷹!
前陣子有個關於友善農業的研討會,提到以色列人在田間放置巢箱,讓倉鴞幫忙控制老鼠的數量,在台灣也有人引進鷹鳥,來驅趕斑鳩、麻雀。其實只要我們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讓許多動物有生存空間,生態自然會達到平衡,白天有鷹鷲,晚上有鴟鴞,何需滅鼠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