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有種 牧氏攀蜥

茈微&林青峰 |2013.12.14
8591觀看次
字級
棕背型雌牧氏攀蜥背上有棕色條紋。圖/林青峰
雄牧氏攀蜥體色鮮豔、黑綠色分明,一副氣宇軒昂的帥哥樣。圖/林青峰
 神隱  牧氏攀蜥寶寶,遠看簡直跟枝條融為一體。圖/林青峰
 一暝大一寸  安睡草上的牧 氏攀蜥小天使。圖/林青峰


那天朋友帶著一群學生作生態觀察,他們瘋狂地從台北一路南下到屏東,正巧在屏東的我,也順路隨團到山上去。一進林道,馬上有隻野兔跳過去,樹上一對睡覺的竹雞,看了我們一眼,便不耐煩地轉過身繼續補眠,而路邊相思樹上,也掛著超長尾巴的梭德氏草蜥……,如此豐富的生態,難怪大家願意長途跋涉,從台灣頭跑到台灣尾來尋寶。

 攀蜥有五種

 到中海拔山區時,朋友在山壁邊找到一隻寶,由於我找得望眼欲穿仍一無所獲,只好靠友人指點,果然有隻近在眼前的牧氏攀蜥,牠黯淡的體色跟枝條簡直融為一體!但攀蜥不是很常見嗎?有必要跑這麼遠來生態觀察嗎?

 原來,台灣有五種攀蜥,分布最廣也最常見的是斯文豪氏攀蜥,中北部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山區,可以見到黃口攀蜥,但想看到短肢攀蜥、呂氏攀蜥、牧氏攀蜥,就要往海拔約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區囉!呂氏攀蜥主要棲息在宜蘭一帶,短肢攀蜥在中央山脈沿線,而我們眼前的牧氏攀蜥,主要生活在中南部山區,近年來在東部也有發現少數群體的紀錄。

 食、習性相仿

 天亮後,一隻雄牧氏攀蜥從樹枝爬下,往明亮處爬去。陽光灑下,雄赳赳的鬣鱗,綠色、黑色相間的鮮豔紋路從頭延伸到尾部,難怪被人譽為台灣最美麗的攀蜥。牠的腹部、喉部為淺黃綠色,但生活在中部的群體,喉部有黑斑。成蜥頭部都有黑色過眼線;牧氏雌蜥的鬣鱗則不那麼明顯,雌蜥的體色型態較多,有些黑紋明顯,還有背脊上有棕色長紋的棕背型。

 台灣的五種攀蜥,雖然分布和長相不太相同,但體色變化、習性、食物可都差不多。牠們的體色會隨環境略有深淺差異,尤其是受到威脅時整隻黯淡的樣子,真像垂頭喪氣的小傢伙。而當雄蜥在警戒時,也都會使出喉部擴張,做出如伏地挺身的威嚇招數喔!

 迷彩小恐龍

 走著走著,草坡旁的柏油路上有隻牧氏攀蜥在做日光浴,因為攀蜥是外溫動物,白天會找熱源讓自己的體溫上升,加速代謝、充足馬力,然後找昆蟲或其他節肢動物飽餐一頓。天氣漸熱,我們走進林徑,一隻牧氏攀蜥從路中間逃跑,走近一瞧,落葉堆中有著四、五顆卵,我們只好快快閃人,讓攀蜥媽媽繼續把卵掩蓋好。

 牧氏攀蜥最早是被日本人牧茂市郎發現保存為標本,經後人比對後發現為新種,故名牧氏予以紀念,但牠們可是道地的台灣特有種。有機會到山區,不妨細心留意,或許也能找到台灣的迷彩小恐龍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