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電】一列載有千餘名採棉工的火車從甘肅天水火車站啟程,前往距此二千多公里外的新疆棉花產區,來自甘肅隴南市山區的四十五歲農婦張海英出神地望著漆黑的窗外,十幾年來,她已習慣用兩個月時間,輾轉於綿延兩千多公里的蘭新線西頭去「淘金」,這份收入能讓家人富足地過上大半年。
每年八月,新疆棉花產區籽棉進入採摘期,來自甘肅、河南、陝西等地的大批採棉工大軍就會進入新疆。由於新疆是中國最大的優質棉生產基地,年產量占全中國的三分之一,據了解,近年來在棉花收穫季節,都需要將近一百萬左右的採棉工人。
「這列進疆硬座車票一直都比普通票價便宜一半,而且多年來票價從未上漲過。」張海英告訴中新社記者,票價低、購票方便、服務優質等諸多優點,讓綠皮臨客列車成了摘棉工進疆首選的交通工具,和多年前在進疆火車上「肩碰著肩,腳碰著腳」的擁擠記憶不同,此次跟隨張海英進疆「淘金」的二十餘人都有座位可坐。
從甘肅天水車站行至烏魯木齊,單趟里程就是二千二百四十公里,約三十三小時才能抵達,但列車硬座票價只有人民幣一百一十八元。
吃飯要排長隊搶
上世紀九○年代末期,張海英第一次跟隨幾個同鄉去新疆摘棉花。讓她記憶深刻的是,那時去趟新疆感覺「太難了」,而且同行的人一多便上不了火車,擠火車的時候還會被人流絆倒,幾個同鄉甚至在互擠中受傷。
「第一次去新疆,那裡條件很苦。棉花種植區周邊的房屋基本上以低矮的土坯房居多,住宿簡陋,吃飯時排成了長隊『搶飯』,且多是一碗清湯和一個蒸饃。」張海英當時最為苦惱的是,採棉工薪酬很低,忙碌兩個多月只有人民幣三百、五百元的收入。
「當時幾次打算放棄前往新疆採摘棉花,去南方工廠找活。」張海英說,現在她對自己的堅持感到慶幸,因為採棉工的報酬已從最初每斤棉花四五毛錢,逐漸漲到了兩元左右。正常情況下,進疆採棉工兩個月就會有萬餘元的收入,動作更俐落的,還能賺到人民幣兩萬元左右,「相當於農村一個壯年男勞力外出半年的收入。」
十多年來,張海英已將新疆視為自己「另一個家」。她說,多年外出採摘棉花,隴南家鄉的環境和生活不斷在改善,新疆棉花產區周邊也紛紛蓋起磚瓦房,甚至有不少用瓷磚裝修過的兩三層洋樓,採棉工的食宿也不比城裡人差。
多賺錢貼補家用
剛滿二十歲的隴南禮縣女孩馬小霞去年第一次加入採棉工大軍,從未出過遠門的她顯得內向而又略帶緊張。不過,談及往年一些返鄉採棉工口中的新疆印象,她會忽然打起精神來,並表示「想多賺點錢,以貼補家用」。
根據其他陸媒報導,近幾年隨著機器設備的引進,許多棉田開始以機器代替人力來採收,因此採棉人力逐年裁減十萬人左右。但無論如何,每當這一大群採棉工「候鳥」結束工作,車站人潮總是十分驚人,新華網報導說,為了解決採棉工人返鄉的問題,新疆省的邊防總隊還必須派出官兵,在烏魯木齊市火車站組成便民服務隊,為返鄉的工人提供服務,包括負責維持進站秩序、引導候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