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躁鬱症常用藥物「鋰鹽」已有五十年使用史。中央研究院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與國內四十四家精神醫療機構合作發現,如果人體「谷胺酸脫羧?樣蛋白(G A D L1)」未含對偶基因「T」,吃鋰鹽就完全沒效,醫師建議先檢驗,確認有這個基因再吃鋰鹽。
參與這項研究的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朝雄表示,並非每個躁鬱症患者吃「鋰鹽」,都可抑制躁鬱症發作;歐美的研究顯示,只有八成患者服用鋰鹽後可緩解,因此要找出到底哪個基因造成這種結果。
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與國內精神醫療機構合作,先找了一千七百六十一名躁鬱症患者,針對三百九十四名完全遵醫囑服用鋰鹽兩年的躁鬱症病人研究,發現九成三病人體內含有G A D L1的對偶基因「T」,有的人是「TT」或「CT」。
研究發現,只要有一個「T」對偶基因,吃鋰鹽就有效果;反之,身體中沒有任何一個「T」對偶基因,吃鋰鹽就無效,建議改用其他藥物治療。
參與研究的慈濟大學醫科所副教授吳世欣指出,只要到大型醫院採集口腔黏膜或抽血,經一至二小時檢驗,就能確認是否含有「T」對偶基因;建議病患可先檢測,再由醫生決定是否繼續使用鋰鹽。
中研院指出,調查中一千七百六十一位躁鬱症患者,百分之四十七點二含有「T」,換言之,將近一半的躁鬱症患者,以鋰鹽治療有良好效果。這項研究成果,可用於日後發展臨床篩選套組,也登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