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志偉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破解愛滋病病毒蛋白質V i f結構,有望讓雞尾酒式的混藥治療方式,轉為標靶治療方式。
中新社報導,黃志偉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愛滋病病毒V i f『劫持』人C B F-β和C U L5E3連接?復合物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論文。
這項研究是人類自一九八一年首次發現愛滋病病毒以來,第一次成功揭示愛滋病病毒研究領域一直關注的愛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 i f)的結構。
三十多年來,治療愛滋病一直沒有有效療法,關鍵在於愛滋病病毒的九大基因中的病毒感染性因子V i f的結構未被破解。黃志偉說,V i f可說是愛滋病病毒在傳播中「針對」人類進化而生的,它的作用就是在「人體免疫細胞內進行病毒生成和複製」。
「三十來年,全世界愛滋病病毒領域的科學家都在立志解析V i f的結構。」黃志偉說,儘管人類對愛滋病病毒的科學研究已有三十多年歷史,早期的研究揭示愛滋病病毒的毒力因子V i f蛋白,對愛滋病毒的複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V i f自身或其功能性復合物的原子水平的結構解析一直未有進展。
此次,黃志偉研究團隊闡明了V i f如何「劫持」人C B F-β以及C U L5E3連接?復合物的分子機制,是在世界範圍內第一次解釋V i f的結構,並為未來愛滋病治療從「雞尾酒式」的混合用藥方式,轉向標靶治療,開闢了一條新路。
黃志偉透露,研究小組已經與大陸一家大學藥物實驗室合作,正進一步研發愛滋病標靶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