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推」與「拖」:改善SCI和SSCI的機制?

黃光國 |2014.01.10
872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在今年國家講座頒獎典禮上,獲獎人之一的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長吳誠文感嘆:這幾年,台灣學術界因為SSCI與SCI評鑑機制,而導致學術研究的本質遭到扭曲,不少學者為了追求SCI點數,被迫產出輕薄短小的論文,而無法累積研究成果。

 針對這個現象,他語帶批評地表示:「若台灣學術一直被SCI與SSCI牽著鼻子走,未來將不可能誕生諾貝爾獎得主。」行政院長江宜樺在肯定得獎者對學術界的貢獻之後,話鋒一轉,也談到學術界所詬病的SSCI與SCI機制。他表示,此一制度開始時雖然立意良好,但引入台灣實行,已經扭曲了學術研究本質,抹滅了學者做學問的熱情,「現在是該冷靜下來好好檢討的時候了」。江宜樺說,他已跟教育部長蔣偉寧討論有關SSCI與SCI機制的檢討與改善,希望能藉此推動台灣研究環境朝正向發展。

 針對外界對於此一議題的批判,教育部的典型作法是由次長陳德華出面表示:以論文數量評鑑教師確實不理想,教育部已不要求大學以此作為指標,而是鼓勵各大學自主「建立多元化的標準」。國科會的態度倒是比較明確,主委朱敬一、副主委賀陳弘、牟中原和孫以瀚曾經共同署名,發表了一份政策說明書,題為〈我們該如何看待「科研指標」?〉這份說明書指出:「許多當年鼓吹學研指標的台灣學者朋友,都強調這些指標具有『分辨魚目與珠』的功能。」「這樣的功能,是有階段性意義的」,「當重量不重質已成過去、多數人都已經有能力去追求優質期刊發表時,再去計較或追逐科研指標,就有沉溺指標手段、忘卻研究目標的危機?」為了遏止「學界過度評比科研指標的趨勢」,這份「政策說明書」宣示:「自即日起,國科會各類案件的申請者可以主動提供其文章發表刊物的各種指標,但本會將不會做任何僵硬的加權處理。」從教育部和國科會對SCI和SSCI機制的反應來看,大家都已經知道:這套機制的確「不理想」,事實也證明:有心人可以利用這樣的機制爭取權力,對國家學術的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後果。然而,教育部把改善這套機制的責任推給「各大學」;國科會把它推給「各類案件的申請者」,負責研究教育政策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則是涼在一旁,「靜觀其變」。然而,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台灣的高等教育體制正面臨大幅度的緊縮。在評鑑、續聘和升等的壓力下,大學教授們為了在這個體制中保住自己的職位,仍然不得不絞盡腦汁,拚命寫SCI和SSCI的論文。

 「解鈴還需繫鈴人」,政府主管機構不懂得如何針對國家發展的需要,制訂切合實際的教育制度,反倒把檢討和改善SCI和SSCI機制的責任推給「申請者」和「各大學」,結果一個攸關國家學術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案件,就在各部會「本位主義」的「跨部會觀望」之下,高唱「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而我們的學術界也仍然要在這套機制的宰制之下,挖空心思,鑽研西方的研究典範,繼續作「誤國誤民」的「現代八股文」。用這種「推託」的方法糟蹋人才,我們的經濟不陷入「萬戶蕭條生野煙」的境地,已屬叼天之幸,又如何能夠走出「悶」的格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