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五年前,中國大陸北京清華大學入藏一批流散海外多年的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清華大學七日公布對這批竹簡的第四次研究成果,共發布三篇文獻,其中《算表》文獻被數學史專家認定是中國發現最早的實用計算工具,還擁有超過以往「里耶秦簡九九表」、「張家界漢簡九九表」和「西北出土漢簡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的計算功能,被稱作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的重大發現。
《京華時報》報導,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表示,《算表》由二十一支竹簡組成,其中十七支保存完整,四支入藏時已有殘缺,不過根據研究,可以補全殘缺部分的內容。
李學勤說,研究發現,《算表》不僅可將複雜的乘法轉變為簡單加法,還可用於除法和開方。利用這套《算表》,不僅能快速計算兩個一百以內的任意整數的乘積,還能計算包含分數「二分之一」的兩位數乘法,計算功能超過以往中國發現的「里耶秦簡九九表」、「張家界漢簡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
據報導,中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郭書春說,《算表》確定撰於戰國中期偏晚(約西元前三○五年),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
郭書春認為,《算表》填補先秦數學文獻的空白,為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數學的第一個高潮提供佐證。
另一篇題為《筮法》的文獻,記載一種盛行於戰國時代楚國、不同於《周易》的卜筮方法。李學勤認為,《筮法》為先秦三《易》的研究提供重要線索。
另一篇文獻《別卦》形制較小,但對《周易》卦象、卦名、卦序及經卦的衍生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清華簡研究團隊研究員趙桂芳表示,現在清華簡放置在庫房內的水盤中,盤內裝有蒸餾水;竹簡字面朝下置於消毒過的玻璃條上,防止光線對字跡表面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