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每逢年節,家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尤其是正月十五,俗稱燈節,花燈成為夜宴的焦點,在《紅樓夢》裡也曾被作者著重書寫。當時賈府的花廳兩邊大梁上掛著兩排各三層,每一層有五座玻璃彩穗燈,而每一個席位前也都豎立一座倒垂的荷葉柄,柄上插著華麗的蠟燭。說起這荷葉,其實是很美麗的琺瑯工藝燈!上頭有活信,可以靈活調整角度,將燈光逼向戲台,讓席位上的觀眾看戲時,看得更真切!
此外,每一扇窗櫺門戶上都掛了彩穗宮燈。沿著遊廊內外,有羊角燈、玻璃燈、戳紗燈和絲質燈。燈罩上或刺繡或繪畫,將這座豪門貴戚的門庭照耀得一派富麗堂皇!當時在花廳大梁上最奢華的大吊燈,經常是綴滿珍珠和玻璃的。
我們看明代權臣嚴嵩被抄家時的清單《天水冰山錄》,記載了兩座「嵌寶銀象駝水晶燈」,這兩座大型水晶吊燈上,各有寶蓋珍珠索絡,近兩百顆珍珠,重達一百九十八兩,可見其高貴豪華!
清朝初年,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婿住在蘇州拙政園,他當時也用了許多價值不斐的玻璃大掛燈。當時在大內兩宮與東、西二宮,以及皇族貴戚等文武百僚,對於貴重華美、手工精製的琉璃水晶燈,趨之若鶩。
這些五色玻璃所組成的大吊燈,以外國進口材質,配上蘇州、杭州絲綢錦繡,以及閩粵一帶能工巧匠手藝,將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繪飾於燈上,以至每一架水晶燈價值百兩紋銀以上,相當一百石白米的價格!
我們若記得《紅樓夢》第三十一回,晴雯曾說道:「先時候兒什麼玻璃缸、瑪瑙碗,不知弄壞了多少。」作者將玻璃與瑪瑙並列,已可見清朝玻璃之珍貴,而事實上當時每個小玻璃碗的價值相當於四斤象牙,由此可以一窺賈府兩邊大梁上每邊各三層,每一層各五座大吊燈的名貴輝煌!
此回所提及的倒垂荷葉燈,很類似我們現代常見的落地檯燈,可以集中光線在一個聚焦的方向上。其實以荷葉、荷花為造型的藝術燈,還可以追溯到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其中〈書燈〉一文中指出,當時文人書齋賞玩的藝術燈,包括:古銅駝燈、羊燈、龜燈和諸葛燈,然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一整片青綠銅荷燈罩,上面擎著一朵金蓮,明代人認為此種造型的燈具最雅!這或許就是《紅樓夢》裡「倒垂荷葉燈」的前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