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抄公是個雅稱,另外還有兩個俗稱,一曰「文賊」,一曰「文偷」。說起來,雖然時代進步了,但文抄公的勾當卻一直沒啥新變化,那就是順手牽羊,複製別人的好文章。那麼,古今這些文抄公究竟伎倆幾何呢?就讓我們「欣賞」一下他們的精奇招數吧!
借花獻佛。此招提起來文雅,其實就是典型的「拿來主義」,原原本本照抄,什麼技術含量都沒。
《南史》裡說:郗紹著有《晉中興書》,曾拿給何法盛看。何法盛軟磨硬泡,求郗紹把書讓給他,郗紹不允。後來何法盛就趁郗紹不在家,把書偷走。由於郗紹沒留複本,何法盛的書就流傳起來。
唐代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很有才華,他寫了首〈代悲白頭吟〉,其中有佳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宋之問見後,讚不絕口,請求外甥將這首詩讓給自己,劉希夷不允,據說宋之問惱羞成怒,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劉希夷活活壓死,並將此詩據為己有。
偷天換日。此招技術含量也不高,只是把標題、字句等無關宏旨的東西稍作改動。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林語堂編撰的《開明英文讀本》刊行,很受歡迎,世界書局老闆非常眼熱,便匆匆發行了抄襲版的《標準英文讀本》。林語堂一紙訴狀,幾乎告倒了龐然大物世界書局。
瞞天過海。《世說新語》中說,西晉郭象在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死後,欺侮向秀之子年幼無知,把向秀未寫完的《莊子注》據為己有,其惡行為時人所鄙。
值得注意的是,古書裡有許多是偽托名人大賢所作,這和今天許多文抄公故意把文章署成名人騙發表一樣,都是瞞天過海式的另類抄襲。
生吞活剝。唐初棗強縣尉張懷慶附庸風雅,把名人的詩歌改頭換面,冒充詩人。比如,他把李義府的五言詩每句加兩字,就變成了七言詩。有人就譏諷他是「生吞王昌齡,活剝郭正一」,王、郭都是當時的著名詩人,「生吞活剝」這個成語就由此而來。
此招隱蔽性比較大,有點粗加工的意思;筆者的一篇文章就曾遭遇過此類文抄公,該公把一篇千字文活剝成幾百字,發表在一家省會報紙上。
移花接木。移花接木是文偷伎倆裡的最高境界,文抄公也知照抄很容易穿幫,於是就「不辭辛勞」,把不同作者的文章段落連綴成篇。此招的欺騙性十足,常常能渾水摸魚,順利通關。
柳宗元有篇〈辯文子〉,揭發道家的《文子》這本書是文抄公之作,說它抄襲了《淮南子》等書,並發明了「剽竊」一詞;不過,根據近年考古發現,《文子》可能被抄襲了,剽竊者是《淮南子》等書。文抄公的畫皮縱使橫越千年,仍是要被揭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