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立法院周三將初審行政院版《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修正草案,引發「福利派」與「保險派」之爭。民進黨立院黨團認為老農津貼是「社會福利」而非「社會保險」,不應在請領資格上增加門檻;國民黨團則表示,「假農民」問題一定要解決。
現行規定,只要年滿六十五歲、農保滿六個月就可請領每月七千元津貼。老農津貼設計的初衷是要照顧務農一輩子、年老無力耕作的老農,但據農委會統計,參加農保不到一年就領取津貼者,光是去年就有二百六十四人,其中不乏曾是公司負責人、技師、家庭主婦、先生娘或榮眷。其中一百一十六人具有勞保年資,二十九人加保時已超過八十歲。
由於規定寬鬆,導致「假農民」浮濫,政院版修正草案比照勞保年金最低標準,須農保年資滿十五年才得請領。但不僅遭民進黨團反對,出身農業縣的國民黨立委翁重鈞也批為「不通人情」,另提農保滿五年即可請領的修法版本;但在農委會溝通後,翁重鈞鬆口表示,只要不影響農民既有權益,門檻可以討論。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認為,農民身分的真假,應由主管機關負責查核,而不是本末倒置,用便宜行事的方式來處理。負責民進黨版年金改革方案的林萬億表示,政院版只是將「等待期」拉長,但如果是「假農民」,即使等二十年、三十年都不該領;長遠制度應在不損及目前農民權益的前提下,認真思考讓老農津貼併入國民年金,或是另立農業保險。
屏東縣高樹農會總幹事謝朝景支持加保資格趨嚴,但有些老農民因遭逢變故賣地,結果「失去土地就失去農保」,並不合理,他建議相關規定應考慮真正務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