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騎著獅子的招財王,一手執芭蕉葉(蕉,意同招),一手握銅錢,最特別的,還有兩個阿拉伯民族裝扮的小朋友當招財童子。這幅鄉土風情濃郁的漳州木版年畫,昨日在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大陸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展出。
另一幅來自台南的年畫,招財王亦手持蕉葉和銅錢,招財童子也在一旁「賣萌」,坐騎換成福建年畫不常見的大白馬,又多幾分特有的親近感,參展民眾紛紛合影。
「閩台木版年畫展」,展出來自漳州、泉州和台灣台南兩岸三地,共九十三幅閩台木版年畫,呈現出兩岸民俗文化交融相通的風貌。
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劉東方表示,漳州木版年畫於二○○六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其為代表的閩台木版年畫。
「武門神貼大門,招財王貼廂房門,六畜興旺貼豬圈,這一般都得男丁做,還得講時辰,貼完就吃年夜飯。」福建省閩台文化研究會會長林蔚文回憶起舊習俗,興致盎然。
林蔚文在金門發現家家戶戶還貼年畫,「我一看,太激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畢竟在這裡保留下來了。」
春節近了,大陸山東年畫之鄉楊家埠居民忙著趕印木版年畫,供應市場。楊家埠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大陸三大木版年畫。
圖為山東省楊家埠村年畫藝人,正在晾曬剛剛印製好的木版年畫。 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