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對漢字改動一個字,或一個字錯認、錯寫或漏寫、顛倒等,都可能造成很大謬誤。一字之差,境界全新,禍福攸關。不信,請看下面的事例。
認錯一字,丟失烏紗。清朝末年,左宗棠任兩江總督時,有一原湘軍中的下級軍官,姓武,性情憨直,作戰勇敢,左宗棠舉荐他任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令。
武某行伍出身,不通文墨。有一次逢縣考,上級發下試題,他為了保密,將之藏在自己的靴筒裡。臨考當天,卻忘記試題藏在哪裡了,到處尋找不著。他手下人說,請老爺回憶一下,或許能想起試題內容來。
他想了想說:「我只記得有一個『馬』字」。當時考試內容都以《四書》為準,手下人就翻遍《四書》,找出了「至於犬馬」、「百姓聞王車馬之聲」、「馬不進也」,他都說不是。後來有一差役說,請老爺自己身上再找找,他才猛然想起藏在靴筒裡了,忙找出來,眾人一看,是「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大家也不敢笑。
後來此事反映到總督府,左宗棠覺得自己用人不當,就寫了一首打油詩:「焉作馬時馬當焉,恰似當年跨馬前。衝鋒陷陣猛於虎,何必荐其弄筆尖。」於是罷了他的縣令,又調回軍中去了。
寫錯一字,自討沒趣。民國時期,山東省主席韓復?,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聲勢顯赫。他一個堂叔,前清秀才出身,到濟南找他,想謀個工作養家糊口,他滿口答應,立即寫手令,命人送交祕書長速辦。
祕書長拆封一看,大吃一驚,立即派人將老頭抓捕關押在軍法處。一個多月後,韓召開軍政會議,坐在主席台上東張西望,問:「××老太爺怎麼沒來參加會議?」祕書長說:「老太爺關押在軍法處。」韓復?大發雷霆:「誰把老太爺抓起來的?」
祕書長隨即取出韓的手令,韓一看寫的是「抓軍法處」,便理直氣壯地說:「我這不明明寫的『派軍法處』,讓他當祕書的嗎?你們為什麼抓他?」祕書長小聲說:「『派』字是三點水旁,您這寫的是提手旁,寫成『抓』了。」韓復?眼一瞪說:「做什麼事不用『手』呀?快去請老太爺來開會!」
韓老頭被放出來後聞知此事,一肚子鳥氣,一句話不說,提筆寫了一首詩:「一紙公文『派』作『抓』,小爺無故坐軍法。若教留在濟南府,『手令』來時定嚇煞。」寫好後往韓復?桌上「啪」地一放,袍袖一甩回老家去了。
調整一字,死罪得活。清末,山東某地一富豪公子,不務正業。一次在鬧市縱馬飛奔,將一老人踏死,當即被眾百姓扭送官府,押入死牢。其父母花重金請一位刀筆吏幫忙為之緩頰,刀筆吏查閱案卷,見結論有「跑馬傷人致死」一句,提筆將「跑馬」二字顛倒一下,成了「馬跑傷人致死」。
如此一改,罪不在故意,既可免刑,更可免死。又唆使其家人賄賂知縣,幾經打點,改判賠償重金,道歉認錯,教育釋放。為掩人耳目,知縣大筆一揮,寫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判詞:「劣馬脫韁難控馭,卻非縱馬故傷人。重金賠禮厚安葬,兩家從此息爭紛。」
一樁死刑案,就在這文字遊戲加賄賂的陰謀下給顛倒過來了。
漏寫一字,驚險環生。乾隆皇帝有一次遊清漪園,心舒意暢,閒談中得知隨行翰林院編修曹秀先字寫得好,就順手將自己的白紙折扇遞給曹,命他寫個扇面。
曹秀先素知乾隆多才多藝,又善於挑剔,誠惶誠恐,不敢自己做詩,唯恐萬一疏忽惹來災禍。但又不得不寫,為保險起見,就寫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寫好後乾隆一看,立即變了臉色,嚴肅地說:「減去一字,是何居心?」
曹接過來看,大吃一驚,果然第一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少寫了一個「間」字,真是愈怕鬼愈見鬼。焦急中,忽然計上心來,笑著奏道:「李太白〈早發白帝城〉萬口流傳,千篇一律,早已失去新鮮味。為此,臣斗膽將其改寫成一首活潑小詞,以愉聖心,豈不有趣?」隨即朗聲吟道:「朝辭白帝,彩雲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乾隆一聽,果然新鮮別致,大加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