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握有生殺大權的人,要他意識到自己不該為所欲為,要他用慈悲心腸善待別人的生命,就如緣木求魚。
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裡,周潤發飾演的一代暴君,有一段經典台詞說明統治者的傲慢,他說:「朕賜給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你的,你不能搶。」古代臣民不想逆來順受,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
幸好時至今日,評估價值的標準不再是社會階級,而是個人的貢獻,不過一般人對於「位置決定價值」這件事依舊無奈。比如明知一瓶可樂在量販店裡賣不到二十塊錢,在飯店或遊樂園裡卻貴了好幾倍;明知同樣的努力付出,在甲地和在乙地報酬不同,但基於現實,還是得接受。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似乎形成了某種共識:為了提升自己的生存條件和發展需要,可以不擇手段地將敵人推到谷底。
這樣看的話,人性的黑暗面似乎也是一場「戰爭」;只是我們不禁要問,面臨絕境,難道人命的輕重不一樣嗎?誰尊誰賤,誰又該為誰犧牲,難道有世襲出身之別嗎?
《孫子兵法》十三篇提醒我們,戰爭就像雙面刃,只有了解兵法、善用兵法,才能將困境化成最小的傷害,怎樣避免兩敗俱傷,是我們研究這本兵書的終極目標。
《孫子兵法》更強調戰爭不可忽略人性,〈軍爭篇〉說:「窮寇勿迫」、「圍師必闕」,表面意思是走投無路的敵人,你不要逼得太凶了,包圍的時候更要留下缺口,免得他狗急跳牆跟你拚命;深層的意思則是,「打仗會死人,不要肆無忌憚。」
世上最好的救兵雖是你自己,但為免兩敗俱傷,解救的辦法是:「把別人的命看得跟自己同等重要」,因為那些眼裡只有毀滅的人,也不自覺的走向毀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