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化資產深受各國重視,影響所及,世界遺產的登錄蔚為趨勢。
二○○二年,文化部為使國人對文化資產保存觀念能與國際同步,揭櫫「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構想,並成立「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二○○九),陸續徵詢國內專家及函請縣市政府與地方文史工作室提報。經過多次會議與修訂,終於在二○一二年決議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包括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共有淡水紅毛城及其周遭歷史建築群、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卑南遺址與都蘭山……等十八處。令人遺憾的是一府二鹿三艋舺這些古城都缺席了。
二○一三年,彰化一些仕紳共同推薦鹿港為世界遺產潛力點,並邀請我撰寫說帖。我曾指出三百年來鹿港人文底蘊豐厚,宛如文化的活化石,其內涵多樣,包括族群、語言、宗教、傳統建築、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美術與飲食文化,堪稱台灣文化的瑰寶,大家共識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的若干項。在個人的認知裡,府城的底蘊也非常豐饒,是台灣文化的縮影,值得重視。
這裡要提醒大家關注的是具有稀有性、地方性的「大溪豆腐文化」。一九九八年六月,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委託基金會進行大溪豆腐系列文化調查研究,為期一年,由我擔任主持人。計畫的目的是對大溪豆干業的生態深入了解,建構豆腐文化,而終極指向是為「大溪豆腐博物館」提供軟、硬體的相關資訊。
大溪舊名「大姑陷」,是來自泰雅族語的音譯,意為「大水」。清同治五年(一八六五),當地舉人李騰芳奏請改為「大科崁」,並置撫墾局。光緒年間,劉銘傳至當地撫番,改為「大嵙崁」。日治時代,在大嵙崁設置大溪郡役,刪除「大嵙崁」中「嵙崁」兩字,成為「大溪」一名。
乾隆二十年(一七五四),粵籍人士謝秀川、賴基郎來台,在山胞酋長家擔任管事,開始招佃開墾,是漢人進入大溪開墾的濫觴。接著有漳、粵兩籍的邱、廖、古、張、戴、倪等姓氏,向謝、賴兩人分段領地開墾,形成聚落,為大溪開發寫下史頁。大溪一地,產業豐富,茶、蘭花、豆干、醬油,飲譽遐邇。其中,以豆干最為出名,其關鍵乃在清澈的山泉水,加上漳州移民林絨先生帶來豆干的製作方法,終於打造「大溪豆干」的金字招牌。為了豆腐文化的建構我特別擴大、周延調查內涵。經過一年半的深入田調,實際了解豆腐系列的製作過程,業者的經營史、理念、產銷網絡,加上耆老訪談,逐漸浮現大溪豆腐生態的全貌。豆腐文化主要材料是黃豆,長期以來,大溪已經營出多元的系列產品,與相當完備的豆腐家族譜系(詳見《大溪豆腐系列文化研究》一九九九),大概可以分為兩系,即豆漿與醬油。前者延伸產品如豆花、豆腐、豆皮,豆干、豆腐乳、臭豆腐、油豆腐、素雞、素腱與豆包;後者包括醬油與豆豉。重要業者有二十餘家,其中赫赫有名的如︰黃日香、萬里香、大房豆干與金蘭醬油。
大溪豆腐一百多年,產品多樣,文化底蘊多元,可說是獨步全台,甚至是世界難得的人文活化石。二○○三年,我曾在成都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桃園大溪豆腐文化,並透過影片介紹,多位國際學者認為是不可思議的飲食奇蹟。
但延宕多年的博物館仍未見啟動,二○○七年我向邱坤良主委建議設置大溪豆腐博物館家族的構想,長官深表同意,他辭職後,就不見下文了,真是可惜。
世界遺產是普世價值,指向人文與自然的關懷。我們雖不是會員國,無緣申請,但一定要努力爭取潛力點,精實文化資產的內涵,為世界遺產盡心盡力。因此,我鄭重呼籲,正視桃園大溪的豆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