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前幾天,朋友和鄰居帶著孩子到百貨公司玩,他們的孩子年紀相仿,剛好都是兩足歲的孩子。因為年齡差距不大,再加上經常玩在一起,所以兩個孩子的感情相當好。朋友的孩子是個男生,叫浩浩,鄰居的孩子是女生,叫琪琪。
那一天,他們第一次到百貨公司的兒童玩具區玩,朋友在孩子開始玩之前,就先告訴孩子玩耍的遊戲規則:「在這裡的玩具要一起玩,不可以搶別人的玩具,如果搶別人的玩具就必須離開,了解嗎?」孩子認真地點點頭,便開心地到玩具區裡玩小火車。
浩浩和琪琪到玩具區時,剛好沒有其他小朋友,他們各自拿了一輛小火車在軌道上玩,朋友和鄰居見孩子玩得十分開心,也沒有任何爭執的狀況發生,便放心地坐在旁邊聊天。後來其他小朋友陸續加入,過了不久,朋友突然看見浩浩用手抓住另一個孩子的衣服,臉上表情十分著急。情急之下,她便大聲斥責自己的孩子:「浩浩,不可以拉哥哥的衣服,你再拉他的衣服,我們就要離開這裡,不能再繼續玩了!」浩浩一聽,又急又氣,竟把手上的小火車丟到地上,剛好有一位婆婆走過去,小火車正巧丟在婆婆的小腿上,雖然婆婆笑著說沒有受傷,但朋友心裡覺得十分抱歉和生氣,對那位婆婆很不好意思,也對自己孩子的行為感到生氣。
她原本想抱起孩子往外走,並好好地處罰孩子,但突然發覺,剛剛自己沒有問清楚孩子抓別人衣服的原因就大聲罵他,導致他後來出現不當的行為,如果現在又沒有問明原因就處罰孩子,是不是對他有失公平?
於是,她轉頭問那位被抓著衣服的小哥哥說:「你知道那個弟弟為什麼要抓你衣服嗎?」那位小哥哥聽了之後,沒有回答任何話,只是靜靜地看著朋友。朋友想,或許他無法清楚說明剛剛發生的事情吧。
正當朋友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有一位一直站在旁邊的家長開口說話了,他說:「妳的孩子看到那位哥哥拿了那位小女孩的火車,他想告訴那位哥哥,那輛火車是那個小女孩在玩的,但他無法清楚表達,小哥哥就誤以為妳的孩子要搶他的火車,於是緊緊抓著火車不放,情急之下你的孩子也拉住他的衣服,想請他歸還火車。
朋友聽完之後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孩子是想替好朋友拿回火車,而這樣的義舉卻被自己的母親誤會了,還聽到自己必須離開玩具區,不能再玩。在又氣又急又不知如何說明事情經過的情況下,才會把火車丟到地上,表示自己的委屈和憤怒!
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朋友的心裡突然有了很深的感觸,如果不是那位家長看到全部事情發生的經過,並熱心告知,那麼自己或許又會再一次誤會孩子,甚至做出錯誤且不當的處罰。而受到不當處罰的孩子心裡又會如何看待自己的母親?他又該如何去弭平心裡因受了委屈而有的創傷呢?
我們在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紛爭事件時,經常只看到孩子不當行為的那一幕便妄下評論,忘了給予孩子說明的機會,也忘了盡力去了解每個事件背後的原因。然而,當我們為求快速而沒來得及查清真相的時候,孩子不僅可能因此受到委屈,更可能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到大人「不明事理」的做事方法。
因此,當我們在面對孩子每一次的紛爭事件時,記得要先靜下心來,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並給予孩子清楚表達說明的機會,讓孩子在每一次事件中都能得到公平的對待!
心情小語:父母在處理孩子的紛爭事件時,別急著當裁判做出決定;先給自己和孩子一點時間,了解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讓孩子學習表達,也讓父母從每次的事件中更加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