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雪雁紛紛降落於沼澤區棲息。攝影/李文堯(Wen-yao Li)& 林心雅
雪雁全身雪白,有著橘紅嘴喙、橘紅雙腳以及黑色翼尖。攝影/李文堯(Wen-yao Li)& 林心雅
如雪花紛飛的雪雁,在晴藍天空下,更令人目眩神迷。攝影/李文堯(Wen-yao Li)& 林心雅
雪雁家庭凝聚力強,成員通常都一起行動。攝影/李文堯(Wen-yao Li)& 林心雅
荒漠寒潭
生平第一次看到這全身雪白的鳥,是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帕契之林野生動物保護區(Bosque del Apache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十二月寒冬,海拔近一千五百公尺的內陸高原上,路旁都是積雪。一大早天還沒亮,摸黑來到保護區的大沼澤邊,藉著車燈照明,赫然發現岸邊居然已有好多人,而且有好多支腳架和大砲鏡頭。
一開車門,刺骨冷風襲來,不禁打個寒顫。把自己裹得像顆粽子,走近岸邊卡位,見水面結了層薄冰,溫度果然在零度以下。放眼望去,池面布滿無數雪雁,密密麻麻棲息在偌大寒潭中,白色雁影層層疊疊至沼澤盡頭。岸邊聚集愈來愈多人,都縮著脖子站在冰冷岸邊等著,誰都不願驚擾眼前的雁群。
東方曙光初露,天色由紫轉橙。雁群在晨曦中醒來,開始「呱呱─嘎嘎─」此起彼落叫喊著,好像在通知大家「天亮囉~該起床囉~」。那聒噪的鳴叫,不能說是天籟,卻因陣容強大又充滿臨場感,聽起來特別動聽。
驚心動魄
「好冷啊!」我不住甩動快凍僵的手指。約莫等了個把鐘頭,好不容易熬到日出,太陽的溫暖光芒恣意灑下,將池面的煙嵐渲染成金黃,薄霧中的雁群被描繪出層次動人的逆光剪影。天,整個亮了。人們屏息著,靜靜等待那一刻……
倏地,潭中一群雪雁,帶頭振翅飛起,四周的群雁立即跟進。「哎呀,飛起來了,快看快看!」有人驚呼。剎那間,成千上萬數不清的雪雁前仆後繼,「啪搭、啪搭」震天價響地,幾乎同時振翅起飛,交織成一片翩飛的撲朔羽牆,層層密密遮住了視野,撲天蓋地擋住了太陽。
無數雪白飛羽在上空迴旋,像藍天中漫天飛舞的雪花,美得不可思議。接著猶如波浪般,一波波V字隊形從頭頂上空呼嘯而過,終於愈飛愈遠,慢慢消失於遠方天際。留下一池空蕩蕩的寒潭,與池畔驚嘆的人們。
也難怪那麼偏遠的西南荒漠,能吸引這麼多人千里迢迢而來,並甘心忍受零下低溫。真要親見,才知書上說的「雪雁性喜群聚」竟如此壯觀。短短數分鐘,卻是我生平所見、最驚心動魄的一幅自然綺景!
飛行健將
雪雁英文Snow Goose,學名Chen caerulescens,顧名思義,全身潔白羽裳,點綴著黑色翼尖和橘紅嘴喙,身長七十至八十公分,重約二到三公斤。此鳥分布於北美洲,曾被細分為大雪雁(Greater Snow Goose)、小雪雁(Lesser Snow Goose)、以及具有灰藍羽毛的藍雪雁(Blue Snow Goose),但現在生物學家已把這三種都歸類為同一種雪雁。
牠們是隨季節遷徙的候鳥,每次遷徙飛行里程逾三千公里,每年要飛兩趟,堪稱飛行健將。初夏往北飛到極區繁殖──如加拿大、格陵蘭島、阿拉斯加這些地區最北端的苔原凍土,還有西伯利亞的東北角也能見其芳蹤。雪雁一夫一妻是終生伴侶,每年生一窩,在六月上旬產下二到六枚蛋,孵化期約二十四天。
幼雛在雙親撫養下,約莫四十天左右即可展翅高飛。因此到了八月下旬、秋天來臨之前,小雪雁便能跟隨父母親一起長途跋涉,並和其他家族成群結隊,一起南下過冬。牠們最南遷徙至墨西哥中部,所以我們才有幸看到牠們成千上萬如白雪紛飛的倩影。
數量激增
雪雁男生女生都長一個樣,很難分辨性別,除非兩隻站一起,體型較大的便是公鳥。牠們還是鳥類中少數的「素食者」,而且不挑食,植物根、莖、葉、種子等任何部位幾乎都來者不拒。
一百年前雪雁曾經被濫捕,因此數量愈來愈少,美國在一九一六年將雪雁列入禁獵名單予以保護。但從二十世紀中葉起,雪雁數量卻迅速增加,生物學家認為可能是北極地區暖化,致使苔原植物生長更茂盛所致。因此聯邦政府自一九七五年再度允許獵捕雪雁,之後每年並設置四十萬隻的獵捕額度。
儘管如此,雪雁數量從一九七○年代中期至今依然多了三倍不止,並以每年百分之五的成長率持續增加。據官方估計,目前雪雁超過五百萬隻,野生動物漁獵管理部門要擔心的,反而是雪雁數量過多,將造成極區的繁殖棲地被過度啃食,不但導致苔原生態環境退化,並直接影響當地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