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無作四諦而發心」的第一項,是以三諦為發心內容,一切法能從空、假、中三個角度而顯現出來,能用語言來傳達的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但就「空、假、中」三者的相互關係而言,每一諦都同時表現出一切法的真實相貌。因此說「雖然不是三,卻又是三;雖然是三,卻又不是三」(非三而三,三而不三)。
2.實相的發心
接下來說明菩提心應有的形態,是從圓教的立場,來說明實相的把握方法。從正確的立場來觀察一切法,便可發現任何事物都無法自行限定與其他事物完全區別,主張自我的存在;即是「不縱不橫」的關係。因此凡夫和清淨圓滿的佛陀,以及許多眾生之間,毫無任何差別。這三者之間毫無間隔,一切都是相互的存在,彼此都是「不二」的關係,此即一切法的究極相。從這個角度把握一切法的實相,即是真正菩提心的目標。
3.四弘誓願與發心
如上所說,一切法並非真實,或者一切法都是中道等等,如果能夠理解的話,那麼對於佛陀眾多教法也就能夠理解了。亦即引起意識作用的意根、作為對象世界的六塵、以及根塵相觸時產生的心,全部具備了八萬四千的教法。但這些內容以四諦來整理的話,首先從苦諦來看,就能表示出「煩惱正是涅槃」。其次從集諦來看,作為苦因的「煩惱即是菩提」。總而言之,亦即一切都是「不二相即」的關係。
單單這樣講的話,是從佛陀立場所看的境界。從現實眾生的角度看,眾生仍是存在迷的狀態,因此非把這種迷的狀態加以轉化不可。從而這種轉化、開悟的教學表現,前者稱為「三昧門、陀羅尼門、對治門」,後者稱為「波羅蜜門」。
具體的說,眾生原本是毫無束縳的面對一切現實事相,是因邪分別、邪判斷而自我束縳的。由於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是超越的,不須要追求解脫,因此才努力的從束縳狀態下脫離出來。故起大慈悲心,破除束縳的心,教導他們「一切都是無縳」的道理,拔苦與樂,此即以四弘誓願發菩提心的第四個形態。
以上所說,即是四弘誓願與四種四諦發菩提心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