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法華經廖天照廣度有緣人

文/人間社記者葉月琴 |2013.12.20
3232觀看次
字級
 石雕藝術家廖天照的作品很有佛意,石窟佛堂別具心裁,佛像簡單樸實。圖/人間社記者葉月琴
 石雕藝術家廖天照的作品很有佛意,石窟佛堂別具心裁,佛像簡單樸實。圖/人間社記者葉月琴

 文/人間社記者葉月琴

石雕藝術家廖天照,四十年與石為友,創造無數令人稱奇作品,更是石雕茶壺創始人。很有佛緣的他,將佛經、造像與石雕藝術結合,費時十五年,雕製七卷、二十八品共近七萬字的大乘經典《妙法蓮華經》巨作,是兩岸近代第一人;此作品也無償捐贈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永久展覽與典藏。

 一九五○年出生台中農家的廖天照,初中畢業就被父親送到理髮店當學徒,跟隨剃頭師學技,出師後,功夫了得,但他不曾想過要以「剃頭刀」謀生。

 退伍後,廖天照一心想考取書記官,憑著不服輸與挑戰困難的心,發奮苦讀,通過多項考試。但就差臨門一腳時,他躊躇了,開始思考:「書記官,真的是我想從事的工作嗎?」反覆思索,廖天照終於發現,書法與美術,才是自己的興趣。

 無師自通打造最小石壺

 對山區與溪畔渾然天成的石頭,廖天照一向情有獨鍾,可以整日與其為伍。從最初的蒐集、玩賞,直到放棄書記官考試,腦中突然浮現一句話:「為何不拿石頭雕刻?」於是他從茶壺刻起,一刀一鑿,賦予石頭不同面貌。無師自通的廖天照以「雕刻刀」,為自己開啟石雕藝術之路。

 他的早期作品,從造型與實用兼顧的茶壺系列,到展現台灣牛刻苦耐勞精神的「牛轉乾坤」,乃至萬象系列等,於七○、八○年代引領風潮,政府機關還為廖天照舉辦全國巡迴展,也安排參與海軍敦睦外交,更曾應邀至美國、紐西蘭、澳洲等三十幾國展覽。

 廖天照在石壺藝術擁有「三最」傳奇:打造高一點八公分、茶葉容量三分之一片、容水量僅二滴眼淚,已列入金氏世界紀錄的全世界「最小石壺」;運用槓桿原理,可實際操作並泡茶給一百多人喝的「最長柄石壺」;利用螺旋狀紋理,讓石壺於出水時發出聲音的「鳥鳴壺」。

 體悟佛法影響妻女出家

 廖天照後來接觸佛法,中期創作逐漸昇華到心靈、信仰層面的佛教造像以及石刻經文藝術,尤其巨作《妙法蓮華經》;他以首創的石刻經文結合佛教造像,歷時十五年,以六十五件石材、顏色、大小、風格不同的石雕圖文作品呈現《妙法蓮華經》殊妙,是兩岸近代第一人。

 由於工作室位居新北市土城區南天母路,廖天照因地利之便,常至承天禪寺參拜,雖三十歲出頭就皈依,但他不諱言,當時學佛的心仍不堅定。四十多歲時,才在眾因緣合和下認識佛法,並體會「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的可貴;進而影響妻女皈依佛門,並於多年前出家。

 十八年前,在人生歷鍊與石雕技法皆臻巔峰之際,發下大願,以他的專業、專長,將佛經一字一字刻在石頭上;廖天照說:「紙本會因時代久遠破損,而石頭可與天地同壽,萬古流芳。」

 漏字難補雕前抄經校對

 「走路要挑難路走,挑擔要挑重擔挑。」從年輕就專向困難挑戰的廖天照,當聽聞《妙法蓮華經》是諸經之王,在「要做就做最好」的個性下,立志雕刻《法華經》,以此為傳世法寶,廣度有緣人。

 「六十五件作品都依石頭原形而鑿,無法預先構圖。」廖天照表示,會盡量保存石頭原貌,依其紋理規畫佛像與蓮花位置,再編排經文。刻經工程艱鉅;倘若刻錯字,尚可磨掉重來,還算小事,但萬一漏字句,則很難修補,甚至得覓石重刻。廖天照說,雕刻前,會細心抄經,並校對二次以上,刻完後,再請人校稿,力求「零失誤」。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