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樞綜合外電報導】二十世紀以來,耶誕節與耶誕老人逐漸被商業化,而其蘊涵的宗教意義反而被淡化了。令人驚訝的是,德國曾針對兒童問卷調查發現,竟有近四成孩童完全不知道耶誕節的意義。因此,引起許多基督教衛道人士、團體反制,希望恢復「耶誕基督」的節慶真義。
「耶誕節」(C h r i s t m a s)這個詞源自西元十至十二世紀的英國,意指「基督的彌撒」(C h r i s t's m a s s),是希臘語「受膏者」(救世主)和拉丁語「散會」的複合字,即「為基督的一次聚餐」。這個儀式源自《聖經‧新約》故事「最後的晚餐」,引申為基督教會的感恩聚會。
教會一開始並沒有耶誕節,大約在耶穌升天後百餘年才有。根據教會史記載,第一個耶誕節在西元三三六年。由於《聖經》未明記耶穌生於何時,因此,各地耶誕節日期不同。至西元四四○年,才由羅馬教廷訂定十二月二十五日為耶誕節。西元一六○七年,世界各地教會領袖在耶穌誕生地伯利恒聚會,進一步確定。十九世紀,耶誕卡流行、耶誕老人出現,促使耶誕節盛行。
二十世紀以來,耶誕節與耶誕老人逐漸商業化,宗教意義被淡化,引起許多衛道者反制。例如,美國許多基督徒不惜訴諸司法或發起杯葛行動,希望能導正社會風氣,使「耶誕基督」恢復為耶誕節慶典的核心焦點。
被譽為「美國國民畫家」的諾曼洛克威爾 ,一九一六年為《周末郵報》繪製的第一幅耶誕封面插畫,畫中主角在一間昏暗的玩具店,試戴耶誕老人的紅帽與白鬚。背景的架子上擺放諸多應景禮品,暗示耶誕節已淪為上街購物的節日。一九二○年代,洛克威爾插畫中的耶誕老人顯得蒼老、憂鬱:有的為送給孩子的禮物發愁;有的苦心策畫探訪家庭的最佳快捷方式。
在歌謠〈平安夜〉的誕生地奧地利,有人組成「支持聖嬰協會」,大力推動奧地利傳統的耶誕象徵,由「聖嬰」取代耶誕老人,在耶誕夜悄悄將禮物放在耶誕樹下,以凸顯在耶誕夜誕生的聖嬰才是耶誕節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