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珩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大陸樂山大佛考古調查隊,日前發布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投入最多、科技最高、成果最豐富」的一次調查,首次披露多項新成果,包括:新發現四百餘座漢代崖墓、四十九個唐代柱礎洞揭秘大像閣、獲得大佛精確資料,並實現3D立體漫遊,作為「樂山大佛」開鑿一千三百周年獻禮。
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的凌雲寺之側,從屬於凌雲寺,樂山古稱嘉定,因此史稱「凌雲大佛」、「嘉定大佛」。據《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碑記載,大佛建於唐開元元年(西元七一三年),依凌雲山棲鸞峰斷崖鑿成的彌勒佛倚坐像,高七十一公尺,是世界最大的石造佛像。一九九六年,名列聯合國文化與自然雙重世界遺產。
樂山大佛考古調查於六月啟動,以傳統考古與無人機航拍、3D掃描等科技結合,是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投入最多、科技含量最高、成果最豐富」的調查,掌握此區域文物種類、分布範圍、文化內涵及保存狀況。
首次展示的「全景大佛」由全域八百億個幾何點構成,每個點帶有空中座標,像素高達一千億,比衛星地圖影像清晰八倍。
考古人員還清理佛足平台四十九個唐代柱礎洞,並針對洞的早晚關係、形狀、排列進行建築力學與結構分析,進而推測:大像閣屋簷七層,內十三層,無樓板,柱間設轉角樓道平台。初步確定,大像閣成於唐宋,毀於明代。
此次考察對大佛周邊東漢至蜀漢時期崖墓調查,共發現五處崖墓群,崖墓一千零六十八座,其中,新發現四百多座,還有一批首次發現的成果有:大型高浮雕墓闕、柿子灣一號墓門楣上方圖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