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人間場 以建築詮釋生死

陳玲芳 |2013.12.17
2000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一九三○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森林火葬場完成,一九九四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之列,堪稱全球面積最大的公墓花園。反觀強調「慎終追遠」的台灣,火葬場、公墓是被嫌惡的設施;居民抗議、建商反對,台灣的公共建築設計,到底出什麼問題?

 「如何透過設計,化解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最後的人間場。建築的轉渡》新書發表暨版稅捐贈公益記者會上,作者徐純一建築師昨天分享十多年來造訪多國墓園、紀念碑、火葬場及齋場,記錄這些關於「告別人間」的建築物,探討築物設計如何撫慰生者哀傷、懷念逝者,並共同面對死亡課題。

 徐純一以斯德哥爾摩的森林火葬場為例,他說,此火葬場面積之大,與斯德哥爾摩人口不成比例,從停車處下車的墓園大門算起,直到齋場建築,超過一公里,若在台灣,民眾可能早已抱怨連連,官員也可能批評建築師「大而無當」。

 「一座公共墓園,既具有火葬、墓園的實際功能,也是民眾平時遛狗、散步、運動、休閒的公園,思念親人也可隨時到其所在的樹下花叢追念。」徐純一表示,當他行走其間,發現火葬場周邊、以絕妙弧度隆起於地平線的草丘頂,總有人駐足,也有人野餐,與台灣公共墓園的景色、氛圍感受,截然不同。

 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蘇文浩和龍巖集團公共事務處總經理何啟聖也也蒞臨發表會,他們表示,希望透過建築設計,化解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蘇文浩說,當他看完這本書,深受感動,「原來,也可以用建築來談生死學。」透過徐純一的生死學觀點,讓大家能正向面對死亡議題;而這也是安寧照顧基金會持續推動且關注的,透過傳達生死教育,讓民眾能積極面對生命課題。

 《漂亮家居》雜誌總編輯張麗寶表示,此書出版受到安寧照顧基金會很大鼓勵,也感謝龍巖給予勇氣,讓大家認識到,齋場、墓園並不可怕,如何用好的建築設計撫慰生者,對台灣來說,是一個很有意義且重大的課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