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詩
香爐
愚弄風水的人笑向風水招手,「看!這縷縷清煙,它飄著一股香!」
蒲團
香氣下沉,薰醒了蒲團的煙塵上揚,卻薰不青──紅身披上七道磚牆。
戒牒
「殭挺」比不了「禁錮」,「禁錮」之門也有不銹之鑰!詩人再打個「抽象的譬喻」,讓你去捉摸此天何方?
星雲大師一生著述二千萬餘字,《詩歌人間》是他一生中第一本出版的詩集。
這不只是一本詩集,更是一本以文學的筆尖,記錄宗教、歷史、人生、地球的心靈之旅。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先生受星雲大師邀請來台,出席二○一三年九月十五日第二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我們忝為論壇的合辦人,偕同大師接待莫言先生一家人的到訪。
初抵佛光山之時,莫言先生看到了南台灣的秋日夕陽,遍灑佛陀紀念館的禮敬大廳三樓,窗外有著坐落在本館後方的巨大佛像。在夕陽餘韻下,閃著光芒;大師座旁的莫言先生,談著他的佛法因緣,我們和法師一同見證文學與佛光的初遇。
談興正熾,大師請了座前的妙廣法師吟誦他剛完成的一首詩:〈佛陀,您在哪裡?〉悠遠意長的提問,是對浩瀚宇宙時間與空間的問訊,遠方蜿蜒的高屏溪,人間款款,自然之色皆同和於法師的音律之中。
聆賞片刻,心寬清明,這股大開大闔之氣勢下,我們突發一想,何不為星雲大師編一本詩集!今日與莫言及大師同座賞詩,已是千古之響,如以同為千古之功的書籍相映,見證這段因緣,佳話美事。
承大師慨允,由佛光山法堂書記室收錄大師弘法一生的詩、歌、祈願文、菜根譚四種文體的作品,交由天下文化編印《詩歌人間──星雲大師第一本詩歌集》。當日短暫的詩歌饗宴,延伸到大師一生詩歌集的出版,這真是萬千海內外讀者的福氣!
大師筆下歷歷分明
二○一三年初,星雲大師口述歷史《百年佛緣》出版,大師用詩的形式,寫了一篇後記,這首詩長達二百九十三行,涵蓋了大師一生最重要的故事。
他是這麼起頭的:
有人問我今年幾歲?
我反問地球:您活了多久?
地老天荒,我在哪裡?
萬千年的流轉,我又在何方?
這不就是每一個人對生命來到世上發出的「天問」嗎?
接著大師又敘述:
在我近百年的歲月裡,
南北東西已不是地老天荒;
是在六道裡流轉?
是在法界裡流浪?
問往事記載,已一片蒼茫;
這八十多年的歲月,
我歷盡了多少滄桑。
於是,少年的磨難、出家的因緣、叢林的犍槌、渡海的艱難、受屈的辛酸、貴人的溫暖,乃至無畏的弘法,從蘭陽布教、壽山建寺,一步步開創出佛光山,以及遍布全球五大洲的佛光事業,在大師筆下,如行雲流水,時空倒帶,歷歷分明在讀者的眼前。
最後,大師寫道:
吾母送子入佛門,
要在性海悟法身;
兒今八十有七歲,
弘法利生報親恩。
我在心靈的深處訴說著:
天下為心,法界悠然;
盡未來際,耕種心田。
無論高唱低吟,浩浩蕩蕩,最後還是回到了一念三千、三千一念的初心,令人低迴不已。
朗朗傳唱深入人心
詩歌的優美所發出的力量是直接當下的感動,從蒐集古代先民傳唱歌謠的《詩經》開始,詩歌就是最坦誠的心靈、最真實的生活、最易懂的語言、最自然的唱腔所流露出來的結晶。人們用詩歌來抒懷、詠嘆、表情、達意,原本都不是為了闡述長篇道理,而是把我的意思、我的心情說出來、唱出來讓你了解,希望你懂了、受用了、感動了,用同樣的方式來酬答、應和。如果詩歌與眾人心意相通,轉述傳唱,一音百和,自然就形成了流行,形成了感染力,這比任何的教化,更能藉朗朗上口,深入人心。
星雲大師雖自承佛教的唱誦非他所擅長,但他深知詩歌的力量。早年在宜蘭傳教弘法時,就成立佛教青年歌詠隊,他親自寫歌詞,請人譜曲,難得的是,這裡面有不少是他到宜蘭之後新學的閩南語歌詞。可見他是如何努力克服語言的障礙,藉由詩歌與當地人融合一體。
一直到現在,佛光山都有「人間音緣」團體,他們所唱的有許多都是大師創作的詩歌。
從年輕時就筆耕不輟,大師不僅利用夜晚時間,孤燈下完成小說《玉琳國師》(佛光山開山購買土地的經費一部分就來自於此書版稅),也用筆名寫詩向雜誌投稿。一九五三年六月,一篇作者署名「摩迦」 的長詩〈無聲息的歌唱──為「物語」作序〉,刊登在《菩提樹》雜誌上,這首詩有個片段寫出家人的隨身物「缽盂」:
塵世之路,
有伴侶陪著寂寞,
方可邊走邊笑,
「村犬吠不休!」
多美的文學意境,當時的大師是位詩人啊!
至今,大師仍在寫詩。二○一三年一月,他寫了〈星雲‧和應余光中先生〈行路難〉〉:
………………
春有牛首 秋有棲霞
雨花紅葉 回首難忘
欲去江西
一花五葉
禪門五宗的文化
至今人人都嚮往
江西得道的馬祖禪師
洞庭湖的石頭和尚
多少人在「江湖」來往
江湖一詞
生活的榜樣
臨濟兒孫滿天下
廬山的景光迷濛
何愁江西無望
………………
弘揚佛法普照全世界的星雲大師,依舊是一位詩人。
藉詩傳遞佛理哲理
天下文化曾經出版過星雲大師的傳記《傳燈》、《雲水日月》、《星雲八十》,以及闡述大師思想及信仰根源的《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都得到了海內外讀者的熱情回響。
這本詩集包含了四個部分:一、詩;二、歌;三、祈願文;四、佛光菜根譚。後兩部分是讀者比較熟悉的:祈願文完全以白話文書寫,淺白中蘊藏深的慈悲;佛光菜根譚比古人的菜根譚更貼近現代社會需要,實用中含容無限的智慧。前二部分會使讀者驚喜,大師不僅是一位大家熟知的宗教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實行家,更是一位詩歌的創作者。一位用生動易懂的文字,傳遞深奧佛理與生活哲理的人間詩人!
大師的詩從二十世紀寫到二十一世紀,這本《詩歌人間》,在人間佛教無限寬廣的路上,會變成永遠的「人間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