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堂入室」,也可稱「登堂入室」,比喻學問或技藝循序漸進,達到高深的境界。
語出《論語‧先進》:「子曰:『由之鼓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古時房子的前部叫堂,即廳堂,供禮儀交往用,是不住人的;堂後面則叫室,即內室也,可以住人的。據此,堂與室,是一前一後,一淺一深;「堂」比喻光明正大之境;「室」比喻精奧之處。
而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仲由)生性粗獷好勇,一次,子路彈瑟之音,透露出殺伐之氣,因而遭到孔子的批評:「子路這麼彈瑟,怎麼能說他是在我孔丘門中之人呢?」
弟子們聽到老師如此的批評子路,對子路也產生輕蔑之心。
弟子們顯然誤解了孔子的苦口婆心了。
孔子見大事不妙忙不迭又說:「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意思是說,仲由的學業其實已經達到正大光明的境地,只是還沒達到入精微、臻奧妙的境界罷了。
後來在《三國志‧管寧傳》裡載有:「娛心黃老,游志六藝,升堂入室,究其閫奧。」
孫中山的〈知難行易〉文中也有:「由文法而進窺古人之文章,則升堂入室,有如反掌。」
「升堂入室」比喻漸入佳境之意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