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令多數學生避之唯恐不及,也常令國文老師批改時擲筆三嘆。為免於陷入這般窘境,我聲嘶力竭地在講台上比畫著、講述著──從句讀到修辭,再從找題材到擬大綱。然而,批改時卻赫然發現學生竟然是上網抓資料,全文抄襲。沮喪的我像極了一灘爛泥。啊!我還是無法順利突圍。
於是,我把他找來問:「你這麼做,難道不會讓爸媽傷心嗎?」他沉默著。我再問:「你不好好學習,如何累積實力呢?」他依然沉默著。
我按耐住即將爆發的情緒問:「你大學畢業後,有什麼打算?」他終於開口了:「我爸媽已經準備好兩百萬要讓我出國留學。」聞言,我的情緒瞬間平緩了。
此刻,我想起了她──京劇《鎖麟囊》的薛湘靈。被嬌養的她,自幼便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縱然不必像男孩必須為科考而苦讀,但也不明白除了享樂,人生還有什麼值得努力的;而向來慣於「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她,婚後又該如何教子要吃苦、要踏實呢?
收回思緒,我忽然對眼前的他,產生了無限的憐憫──父母往往以愛為名,行剝奪孩子努力之實。細想,沒有匱乏,何來學習的動力呢?俗云:「牛不喝水強按頭。」而強按牛頭之人,肯定被牛角所傷。
無怪乎孔夫子當年一聲長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除非學生有學習意願,否則不予以提點,正落實〈學記〉所言:「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太谷學派的李光炘對此也相當認同。
面對沒有學習意願的學生,李光炘「從不遏人之欲,甚或縱之使行」,等到學生碰壁來求教,他卻說:「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有病終須發,自病自愈,無後災,何禁止之有哉!」由此足見,李光炘深知這樣的學生,唯有碰壁後方能懂得以自勵的態度學習。
或許,我不曾為人父母,無法深刻體會父母的愛子心切;不過,身為教師,當我站在講台上聲嘶力竭時,台下學生的專注與否,便使我更加確信──匱乏,永遠是學習的動力。
試看《鎖麟囊》的湘靈,在經歷黃河氾濫後,終於領悟了「三代粒積一代空」的道理,她也擔心將來兒子也同她過去一樣的不諳世事,故重新省視她的「親子教育」;那麼,為人父母者,在愛孩子的當下,是否也該為孩子未來的人生想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