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要打贏半導體技術戰爭,「縮小元件所占面積」是核心關鍵,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奈米元件實驗室推出「多重鰭高電晶體」技術,可讓電腦微處理器縮小百分之二十,約從手大拇指指甲縮到食指指甲大小;該技術已申請專利,將盡速轉移至業界,可望提升台灣半導體競爭力。
十多年前,中研院院士胡正明首先提出將傳統平板的電晶體「擠壓」成立體、魚鰭狀,經過造山運動擠壓後,面積縮小、但多了很多高山一樣,可以使電晶體更小、更快速、省電。
世界晶片大廠英特爾去年的產品便使用這種魚鰭式電晶體,但只是齊頭山峰的「單一鰭高電晶體」,今年奈米實驗室研發出更先進的「多重鰭高電晶體」,進一步縮小其面積,廣受國際業界和媒體矚目。
奈米實驗室製程服務組組長陳旻政比喻,傳統電晶體像平房,能住的人不多,單一鰭高電晶體則像國宅,雖多幾層樓,但房間規格統一、不能調整,多重鰭高電晶體則是客製化豪宅,可調整房型大小,符合不同需求,設計彈性高。
陳旻政說,這種設計可讓3C產品的儲存容量和電池續航力可增兩成,速度增三成,成本低兩成;該技術將提供平台給台積電和台大的產學大聯盟,希望讓台灣在半導體技術戰中戰力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