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魚體長最多五、六公分,壹圓硬幣直徑兩公分。圖/陳向鑫
【本報金門訊】國中生物課本上念到的「文昌魚」原來不是魚,而是海生的無脊椎脊索動物,在生物演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由於數量日稀,即使許多生物教師都不見得有機緣一睹牠的廬山真面目。金門水產試驗所三年前著手復育,目前已繁殖超過二千隻。
水試所代所長柯逢樟表示,金廈海域為文昌魚主要棲息地,廈門劉五店曾為重要漁場,年產一度高達百噸以上。近年廈門建築海堤破壞生態環境,加上商業捕撈加速漁源枯竭,以致文昌魚瀕臨絕種。
目前大陸將文昌魚列為二級保護動物,廈門設有保護區進行研究和保育;金門水試所則利用在金門海域捕獲的文昌魚投入培育工作,目前成績不錯,希望未來全國所有師生都能一睹文昌魚。
水試所組長張寶仁說,文昌魚並不是真正的魚,處於無脊椎與脊椎動物之間,具有五億年前脊椎動物始祖的形態,就像「活化石」一樣,在生物演化研究方面有特別的意義與價值。
旅行公會理事長周子傑表示,生態觀光近年逐漸受重視,如能包裝行銷文昌魚等珍稀生物及相關研究,不僅對金門有所助益,更能提升大眾的保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