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爸媽不在家》 小格局的深刻

李金蓮 |2013.12.07
2224觀看次
字級

文/李金蓮

報載《爸媽不在家》的編劇、導演陳哲藝才二十九歲,李安說他是天才型導演,殆無疑義,他的確是。

緣於金馬獎頒獎典禮的傳播效應,《爸》劇的故事大綱應已家喻戶曉。一個新加坡平凡的中產小家庭裡,男女主人忙於職場打拚,只得將成長中的兒子交予外傭照顧,非親非故的依存關係,連結出一段殊異的感情。

台灣和東亞各國一樣,傾力追求經濟成長。富裕帶來生活品質的提升,但也帶來家庭型態的改變,這樣的故事,台灣觀眾並不陌生,它同樣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一個不乏在我們的影視作品裡出現的主題,何以能在金馬獎勝出?

四個故事的融合

數一數劇中的主要角色,一共四人,早慧的導演將每個角色照顧周全,他力道精準,等於分別講述了四個人的故事,四個故事又交織融合,形成一股強大的說服力。我認為,這正是導演的天分展現,世故通達,鑽進了每個角色的生命內裡。但通常,若能把外傭和男孩的故事講好,作品已經六十分過關了。

故事主軸的小男孩和外傭,前者有他獨屬的小宇宙,那裡沒有乏趣的課業,沒有不通情理的學校權威,初始也沒有外傭的位置,他的小世界裡只有電子雞和彩券號碼的排列組合。而菲律賓來的外傭,初來不久,就發狠地對小男孩說:「我是來幫傭的,不是來被你欺負的。」

導演創造了一個認分、但並不逆來順受的外傭角色,很具新意。這兩個孤立的人,慢慢建立起緊密的關係,並不意外,兒童與女人,本就容易親近。

但淺見認為,劇中的母親一角,實為電影成功的關鍵。演出該角色的演員何雁雁,表現超群,獲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當之無愧。導演掌握住這個角色錯綜複雜的心理反應,譬如兒子嫌她烹煮的魚粥不好吃,她一個動氣,整鍋魚粥倒掉,女人心眼,不是壞,但宣示主權絕不手軟。片中種種細微複雜的女性情緒,二十九歲的導演,能如此深入女人心理,絕對是超齡的表現。

希望永遠在家裡

金馬獎後,李安導演曾指出台灣電影格局不夠大,我們感謝他的提醒,他說得並無謬錯。

檢視一部電影的格局,端看其故事背後,其一,是否呈現出社會時代的共鳴;另一是哲學的底蘊。《爸媽不在家》屬前者。母親在公司負責打資遣信,這項工作一定帶給她莫大的壓力,無時無刻壟罩在九○年代經濟風暴的陰影之下;父親看著他報廢的車子,車體瞬間被怪手壓扁,也暗喻了渺小的職場勞務者,被踩壓踐踏的深層涵義;兒子隨手玩著電子雞,更擺明了科技時代疏離的人際關係。導演太聰明,運用各種象徵、暗喻、符號,卻未流於堆砌。整部電影節奏明快,談感情卻不濫情。

關於家庭、工作兩頭燒的難題,身為受到女性主義洗禮、且密集投入職場的女性之一,我是感到無解的。

電影最後,遭逢父親失業的這個家,不再有能力雇請外傭,家庭的未來尚不知,但至少,小B a b y來了,戲裡總是滿面愁容的母親,伸手接過她剛出生的小嬰兒,露出了迎接希望到來的笑容,這是華人社會特有的溫暖E n d i n g,希望永遠在家庭裡。

一部沒有大卡司,不耍弄愛情戲,來自電影工業並不昌盛的新加坡的電影,它帶來的衝擊,真不可小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